周末回农村孩子姥娘老家,帮忙“起花生”。
“起花生”这个活儿,倒也不复杂,就是把花生连秧带花生一墩墩拔起来,小心不要落下花生粒子在地里,然后去掉泥土放好,再拉回家落花生,或者就在田地里落花生。
家里老人是不指望我们回去帮忙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不习惯干农活不说,回去也多是只有帮倒忙的份儿,比如还要忙着给做饭啥的。
当然,老大不小了,也没有那么多事儿,年轻时候这些活儿也是没有少干,反正少帮倒忙就好。
今年雨水恰到好处,拔起花生时候泥土不干不湿,几乎没有多少花生落在地里的,因此把花生从地里起出来后,不用再“倒花生”。
“倒花生”这是我小时候干过的事儿。那时候村里没有多余地种花生,就在起花生时候,去较远的邻村,在人家起花生之后的地里,再次刨地翻土,把遗漏的花生捡拾起来。
这个活儿不好干,因为种花生的人家起好花生后,会自己先刨一遍,才会让外人进入再“倒花生”,待到我们这些人再去时候,估计花生地不止被翻了十遍八遍了。
可是,毕竟花生是长在地里的,纵是翻找多次,还是有“漏网之鱼”,就是我那个懵懂年纪,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胡乱刨地,一天下来也是有些收获。
尤其翻土找花生好多次之后,偶尔看见一?;ㄉ?,尤其遇到饱满硬实的,真是欣喜若狂。这种一次次预期落空后的无规律满足,不亚于行为主义理论家实验里饥饿的小白鼠和小白鸽,几次偶尔啄食竟然获得食物,这个奖赏获得了强大的再次行动的动力。
也许由于地多的缘故吧,这里村子人家起花生后从来不再翻地“倒花生”,而且也没有外村人有那个闲工夫来翻花生地找花生。
可见,物以稀为贵,稀罕不稀罕,看你的需要是否缺失!
今天想说的不止这点事,而是接下来我的体验。
当我在地里捡拾到落下的花生时候,想到小时候“倒花生”故事,想到纵使无数次翻地,还是会有遗漏的花生。
不由想到,这会让完美主义者如何面对呢!
在完美主义者眼中,事情必须利索干脆,不能有任何瑕疵,任何遗漏都是要命的事情。
那么,就让他们来起花生好了,然后是否会一次次的翻地“倒花生”呢,可即便把花生地翻过100遍,还是会有遗漏地里的花生??!
这真是治疗完美主义者的好方法!
说这些,想到是不少人曾有过的心路历程。比如,懊悔自己做的事儿不够好,焦虑要做的事情没有头绪,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又无能为力感受。
更糟糕的是,也习惯用这个心态严格要求别人,一点不完美,一点小失误,就会引发对人的不满和指责,导致心情紧张、关系失衡。
当然,自律和严格不是问题,问题是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中就是问题,这其实就是完美主义心理作祟。
而完美主义的表现就是苛求完美,“眼里容不得沙子”,不允许任何差错和失误发生,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甚至表现为苛责别人,要知道“一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会严格要求别人!”
起花生的故事,我想会治愈很多完美主义者吧,不信就来这里起花生好了!
前几天接到一个电话,说起来对于生活事情担忧以及渴望没有风险,我还是不无讲道理的方式说:世界原本就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不是罔顾真实做那只鸵鸟,而是要在不确定前提下努力做到确定性,在不完美前提下争取完美一些,做到这些足以。
其实,还是古人那句话,“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完美主义本质是心理冲突,这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经典书籍《神经症》说的透彻无比,分享如下:
“完美主义意味着要求某一具体行动完美无缺,要求所达到的近期目标完美无缺,这是心理冲突的表现。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非要做到十全十美不可,便是自我苛求,结果只能是自我挫败,深刻的自我不满,持续的自我折磨。
完美主义的孪生兄弟是丑化现实。厌恶是这种人的一种占优势的情感。他厌恶一切,包括他自己。说老实话,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丑恶的一面,我们只能首先承认它,接受它,才谈得上下一步如何妥善地对付它。如果我们不肯承认内心的丑恶面,它就必然会被推到客观世界上去。
一位美国作家写道:我内心的恶霸总是用原则或规范的名义欺侮我,这个恶霸总是跟我讲道理,那道理归根到底就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想象自己是天上的神,因此他时刻有恐惧心,怕犯错误,怕从天上掉下来。
一个儿童,你说他好,他就笑,高兴;你说他错了、不对,他就哭,痛苦。一个少年,你说他错了、不对,他会举出一大堆理由来反驳,如果理屈词穷,他可以不哭,但心里会哭,他感到痛苦。如果我们看清楚自己的某个错误后,不但内心不哭,反而觉得有长进,我们就在走向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