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由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东巡,举行了旷古未有的封禅大典。司马谈侍从武帝封禅,因为有病在洛阳滞留。司马谈身为太史令,有责任记录国家大事,却因病不能亲自参加国家的封禅大典,感到十分的失望和悲哀?!肮史⒎咔易洹保吆薅?。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司马一族,历经尧舜夏商至周世代为天官,掌管历史。
司马谈希望儿子司马迁继承史官事业,完成他正在进行的著史之事,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迁深为父亲的言语所感动,因此司马迁承其父之遗志,撰写史书。
司马迁20岁的时候就开始外出游历,考察民情,询问典故,他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一带。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次长途旅行,是一次壮举,也是司马迁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他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接触了各地人民,考察了历史事迹,开阔了胸襟,其收获丰富而宝贵,为他以后的历史著述提供了基础和大量帮助。
司马迁35岁时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笮、昆明”。这次出使,司马迁了解和体会了西南地区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到这时候为止,司马迁足迹已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蒙受了极大的冤屈。按照汉朝的规矩,即使死刑,也可以用钱赎罪,或者找人说情,也可以得到宽恕。
可是司马迁不仅没钱,也无一人肯为他讲话,包括他的那些朋友,因此,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死或者受宫刑。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志在编撰史书。因此忍受屈辱,身受腐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氏(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司马迁秉笔直书,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敢于批评朝廷。搜罗天下散失的遗闻旧事,考核历史事实,研究事业成败的原因,探索朝代兴衰的道理。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反映社会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学说。名为《太史公书》。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