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把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缩写本看了一遍。虽说是缩写本,也有三大册500万字。
这本书买了好几年了,一直没能读完。一个是部头大,读着读着就丢下了;二是战国那段历史太复杂,国家太多,条线太多,人物太多,读着读着就找不着北了。
近期跟着《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的课程学习,逐步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眉目,所以回头再读《大秦帝国》,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大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但由于统一太短促,如流星划过,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从公元前362年秦孝广纳人才,推行商鞅变法开始,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结束,其间152年,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七代君主。这几代君主总体来说都胸怀大志,谋略过人。一班文臣武将也志向高远。他们君臣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
有时会想,为什么是偏居一隅,文化落后的秦国最后能够横扫富庶发达,文化先进的山东六国,从而一统天下哪?
在商鞅变法90多年之后,一位儒家学者荀子来到了秦国。他对当时秦国的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币馑际?,秦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天命,而是数代人共同努力。
汉代名士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币彩撬登毓骋惶煜?,是一代代秦国国君持续不断奋斗的结果。
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再是争霸的问题,而是进入你死我活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残酷的现实,唯有变法图强才是唯一生存之道。
秦国战国七雄中是觉悟较早的国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敢想敢干,逐步树立起了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而其他六国,还沉浸在过去时,因循守旧,抱着小国寡民得过且过的心理,小打小闹,内讧不断,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最后被强秦吞并。
宏伟的目标,远大的抱负,可以铸就大的格局,可以纲举目张推进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发展。
就拿秦国的宿敌魏国来说,曾经在战国七雄中也是不可一世的翘楚。但由于没有大的目标使命,也就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以致一再错失顶尖英才。
被迫离开魏国的人才,有吴起、商鞅、张仪、公孙衍等等,熟悉战国历史的应该知道这些顶尖人才有多厉害。除了吴起,其他三人离开魏国后都先后做过秦国丞相,为秦国崛起做出过突出贡献。
而魏国,几乎成为士人的魔咒。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魏国一直在重复着一个悖论: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魏国之亡,亡在魏氏王族的性格秉性。他们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用,这些大才最终协助他国,或削弱魏国的实力,或直接灭亡了魏国。
这只是从人才使用方面举一个例子。《大秦帝国》这部巨著,以秦国为主线,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战国大争之世波澜壮阔的画面,探索了中华原生文明的精神内涵,给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源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