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知:3天后,中小学生将面临大变革!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将正式启用语文新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这意味着语文不仅需要“背诵”能力,更要注重名著阅读、古文学习。
无论愿意与否,喜欢与否,该来的总会来,走不了的依旧会留下。这次的“大变革”,虽然加大了我们“国语”的力度,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降低了主动学习的“热度”。
本人认为,语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我们的国语和国语精华,更应该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古诗文”的应用作用,显然是个短板。
理解和大量的背诵古诗文,并不能让一个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这代人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曾经的古诗文学习情景,真是“有苦难言”。要说它的作用,只是拉开考试分数的分界线。
古诗文学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就会高出一截,但不能展现出良好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因为语文的考试,也是有标准答案的,且基本上是唯一的。
因此,单从语文成绩上看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程度,是带有非常大的偏颇性的。比如,那些语文成绩高的同学,往往只是背诵能力超强,包括背诵标准答案。而那些语文成绩低的学生,成了绝对的背诵能力弱,相对的理解能力差的。
例如,记忆力差,仅仅大量的背诵就难以完成,成绩在这个区域是无论如何提高不了。而理解能力的表现就不同了,同样面对一首古诗文,成绩高的学生,未必有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好。因为成绩高的,需要的是背诵能力强,连同答案也可以一起背诵,却不见得能够理解。成绩差的学生,用口头表达对一首古诗文的理解,可能非常圆满到位。但是用笔头去写,只要出现与标准答案有出入的,一定要吃亏的。我们成年人都懂,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思想上的理解,和用笔头写出来的理解,是有一定差距的。
语文应成为应用学科一说,是我这么多年来感触很深的。
最大的应用面积,就是理解能力,其次是口头表达能力,再其次是书面表达能力。除了这三大能力外,才能谈得上语言修养,表达境界上。
简单地说,前面三大能力是最大人群需要的基础能力,后面两个能力,才是“高大上”的条件。问题是,多数人连三大基础都很难过关,这又一下子就想“高大上”了,有点“大跃进”味道!
这第一大基础能力——理解能力。
两人或多人在一起对话交流的场景,相信大家非常熟悉不过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交流并不顺利,因为理解能力的不同,需要解释再三才能懂的意思,甚至有时候还很简单也是如此。又或者,同样面对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不同的人理解出来的结论,更是千差万别。而这个作者,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面或者是一段话中,要表达成千上万个意思。显然有大多数人只是理解性偏差甚至错误。这也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文素养来。太多的精力花费在了无聊的解释中。
这第二大基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一个意思,自己再清楚不过,一旦表达要么就出错,要么就不够到位,惹出一堆麻烦。同学间,朋友之间,父母子女之间,老师学生之间,情侣夫妻之间,比比皆是,会做,不会说,一说就出问题。
这第三大基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写个报告,拟份材料,各种需要书面出示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司空见惯的事,起码,不要让这些事,成为我们的困难和绊脚石。但实际上,它却经常成为我们的绊脚石。
综上而言,如今大量增加古诗文内容,究竟是好是坏,尚不能定论,但是基础的能力要必备,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