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说,“村长家的二丫三观很正”,其实,我们是在说,“他的三观正好和我一样耶!”
我们说,“包工头儿他儿子真是让人三观尽毁啊”,其实,我们是在说,“他竟然会有这种想法,我完全不同意。”
只不过,非要坦承凡事都以自己为标准,说出来总是不那么体面,听起来也不再有那么强的说服力。这个时候,“三观”应运而生,临危受命。
说句实话,每天把“三观”挂在嘴上的那一部分人,恐怕连这个词指的到底是哪三观都不能完全说得清楚。
因为我们往往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很少能够对其他的人,尤其是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感同身受。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能更多。
自己做病人的时候痛斥医护人员态度不好、不耐烦、收红包,自己做医生的时候又开始诉说医护人员的辛苦、病患的无理取闹和胡搅蛮缠;自己做百姓的时候怒骂公务人员的奢靡黑暗、瞧不起人,自己做了公务人员就开始指责草民的刁钻无赖、什么都不懂;自己做正牌女友的时候,忍不住要骂整天找自己男朋友聊天的女人,自己爱上有女朋友的男生时又开始标榜只要还没结婚,大家都有选择权,要公平竞争。
并非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因为我也一样。
上学那会儿,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异性朋友。在我们都是单身狗的时候,常常约着一起吃饭一起玩,经常聊天互动。我觉得他心思单纯(傻)、仗义,比起那些一眼就能被看出来满肚子鬼心眼和坏水的人来说,这才是交朋友的合适人选。后来我们都有了男女朋友,但作为同一个导师的同班同学,加上素来关系良好,不论是正事儿还是闲事儿,接触总是不可避免的。但苍天作证,我已经刻意离他们远远的了。但你永远不会知道恋爱中的女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因为他恋爱了,我就要跟他绝交,四目相对,一言不发,老死不相往来吗?否则我就十恶不赦?不知情的还以为这到底是有多大的仇。即便真的是要这样,我也不是做不到,只是我并不想。我会自觉以道德的标准谨慎自己的言行,但绝不会为了这个妹子的心情和朋友变成陌生人。那是因为,我站在自己的立场,并不在意他女朋友的感受。也是因为,她最该手撕的人,应该是她的男朋友,而不是来找我的麻烦。
至少到现在为止,朋友依然是好朋友。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压力、有趣的见闻都常常拿来分享。不仅没变,还历久弥坚。
后来又有差不多的事情发生了。我大学时期关系很好的异性朋友和我的大学室友恋爱、结婚了。从得知他们恋爱那时候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小心自己的言行,不是必须交流的事情绝不找他交流,能找室友的事情绝不找这个男生朋友。细细想来,跟上面的例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且不说两个男生的性格完全不同,也不多说我和朋友之间只是单纯的友谊,就只说这两个妹子。因为这个室友也是我的朋友,即便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也在意她的感受。
看,这就是双标。
当然,我说上面的两件事情,只是为了陈述观点。从事实出发,才会更加接地气。并不代表我因为这些事情而得意,或自以为正确。恰恰相反的是,我为这种事情感到苦恼和烦躁。但是,感情的世界里,我更愿意讲究忠于自己的心情和问心无愧。
暂且不谈感情问题,毕竟人类情感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日常的生活中,双标也并不少见。衙门里的虾兵蟹将会抱怨官老爷不够知人善任,等自己做了官老爷又觉得手下的一群乌合之众完全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自己挤地铁的时候埋怨里面的人怎么不再动一动,让出点空间,等自己上了地铁之后又心生抱怨都这么挤了,后面的人不会等下一班吗?
生活往往是,自己过了河就开始嫌桥宽了。
人啊,本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往往哪方对自己有利就站在哪方的立场,美其名曰三观正。你站A立场的时候,是因为你当时或曾经与A一样。你站B立场的时候,是因为你现在成了B。?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往往只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我们才会选择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而那些“不双标”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更换立场的机会。
比如有些一辈子锦衣玉食的人难免会觉得穷人都是因为懒惰才贫穷;比如有些一辈子没过过好日子的人会觉得那些大老板大都为富不仁,斤斤计较。
那些在某件事情上“不双标”的人,往往是因为还没有更换立场的机会。
那些在某件事情上“不双标”的人,往往是因为还没有更换立场的机会。
那些在某件事情上“不双标”的人,往往是因为还没有更换立场的机会。
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
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目的不同,想法就不同。
“双标”并不可耻。一刀切才是无情。
正好恰好近几年来流行拒绝道德绑架。我也是其中挥动大旗的一员。比如我绝不给地铁上的乞讨者钱财,还会在心里怒斥一百遍给钱的人助纣为虐;比如我不接路边的传单广告,不宽容对待出现在我身边的熊孩子,又比如我让不让座全凭心情。
我也从不认为自己道德沦丧,反倒觉得自己快意恩仇,酷的可以。
现在,我心中的道德标准变得很简单。列清楚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凭喜好和心情做的,哪些是随便可以做的。而那些可以凭喜好和心情做的,就是可以尽情“双标”的部分了。
对我来说,生活有不可逾越的底线。
其他的事,无伤大雅。
可底线在哪儿,还要每个人用一生去书写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