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世界VMC鼓圈(中国·南宁站)在我的家门口和我的老朋友——南宁市儿童福利院里如期开展。
Arthur Hull(亚瑟·赫尔),世界鼓圈的开创者,年近80的小老头(他的自称),我的鼓圈启蒙老师,2015年第一次到北京跟他学习,完成了三天的引导师师资培训。一转眼时隔九年,他一如既往的风趣幽默又充满童趣,专业细腻的指导与演示,令我们都感触良多、受益良多!
尽管这些年我自己在打鼓技术上没有太多精进,但也一步步成长为独立带领过近400人的大型鼓圈的引导师,再次步入亚瑟的课堂,又有了一些新的观察和反思,粗略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共勉:
一、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这是贯穿阿瑟教学过程始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他在每次培训开始时都会说的“teaching without teaching”,要把作为音乐老师的外衣脱掉,放下“教”的执念,放下对音乐的专业细节的追求,回到音乐与情绪联动、扰动的本质,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里来说就是“润物细无声”,这其实也跟体验式教育、教练技术、引导技术里的一些理念是相互印证的,我在鼓圈的世界级大师身上找到了和我自己实践的领域一脉相通的理论根源。
现场反例:有引导师学员在“I play you play”的环节,特别强迫性地希望教会参与者一个节奏型(尤其在第三天的社区鼓圈有特殊儿童参与的时候),过于把精力关注在某一两个人身上,而忽略了外围更多的人;而接受和跟随能力比较慢的特殊儿童,又会从这种“强迫教学”中感受到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期望值负?!薄⒁约翱赡芩嬷吹摹按煺鄹小?。
二、以体验者为中心,从“有我”到“无我”。
“体验者”是整场鼓圈活动中相对于“引导师”而言的身份,这个身份总体来说是不变的;“指挥者”是活动中某些时刻相对于“演奏者”而言的角色,这个角色是随着鼓圈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会由不同的人来扮演、转换替换的(参考《鼓圈引导师手册》第9页Durm Circles Map)。
引导师一切的行为、指令、流程设计都应该以体验者的体验感受为中心点,而不是以引导师自我的表演满足为中心(有时候这是无意识的,站在圈中,沉醉于令行禁止的指挥带来的力量感、享受着周围人的关注、迷失在周围人的尖叫声中,而错过了最佳的退出时机,导致带领时间过长、现场节奏单调枯燥,忽略了体验者长时间打击演奏的疲劳感,导致体验者参与度和反馈度降低、鼓圈节奏出现坍塌)。
现场反例:第二、第三天进行“平台编曲”、“跑全图”和“社区鼓圈”练习时,部分高级别学员带着强大的自信和专业的舞蹈或律动功底入场,过多的自我表演,忽略了“引导师三点雷达”的开启,对周围演奏者节奏的聆听、发掘、连接、融创的帮助与贡献不足。
三、引导师的五重境界。
我自己总结过作为体验式教练的四重境界,现在翻将出来,发现似乎也适用于鼓圈引导师,自我对照、彼此共勉、欢迎指正。
第一重:恐惧软弱、蒙圈易错。
这时候的你就是个新手小白小透明,需要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与软弱,会有很多的mistake和learning moment,也会有很多的人能成为你的老师。那些看上去完全不会这样的强人牛人,他们也只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和领域经历过了这一遭,才让你觉得他们是“天赋异禀、根骨奇佳”。
在武侠的境界里,这叫“手中you剑,心中无剑;人是人,剑是剑”。
第二重:强大自我、hold住全场。
成长到这一步,你已经经过了很多历练,能够轻松的驾驭和控场,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套路和经验,心智在慢慢坚强的同时,某些观念也在渐渐坚固。
这重境界是很多新手努力的目标,但也是很多高手一辈子的瓶颈,自此几十年再无法向上突破,高阶引导师们需要格外的自我警醒。
在武侠的境界里,这叫“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剑就是我,我就是剑,人剑合一”。
第三重:传道授业、解惑赋能。
高手未必是名师,“自己做到做好”和“帮助更多人做到做好”,是技能树上的两支分杈。名师之长不光是提炼总结萃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提问反馈点评演示的能力,更是“看见”和“触达”的能力,看得到对方在哪(在哪个位置?哪个阶段?哪个困局?有哪些资源?)、能用什么触达得到对方的心智和认知(用知识?用言辞?用品行?用精神?),然后渡人自渡(用Ta所在的阶段能理解能运用的方式来解决Ta自己认为的问题)。
在武侠的境界里,这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剑是我,我还是我”。
现场正例:亚瑟老师如何教、如何“不教而教”、教我们如何搭梯子、K.I.S.S。
第四重:无法无我,泯然众生。
超脱于老师的身份,不再需要专业的权威,平和自然地和众人在一起,教学相生,老师成就了学生,老师也从学生的实践和反馈中学习和成长。
在武侠的境界里,这叫“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故墙?,我还是我”。
现场正例:亚瑟老师说的“My students be my teachers,my teachers be my masters.”,江西中医大的鲁娜老师带出了一大批学生,他们现场展现出来的专业水准都让大家赞叹不已,而她现场却一直默默服务、欣慰微笑。
第五重:上得去、下得来,进得去、出得来;因地制宜,自由切换。
没有绝对的对错(不谈具体时机、具体场景、前提条件的行动建议都是耍流氓),所以我赞叹亚瑟老师提出的Durm Circles Map,他不强调一味地随性和放纵、也肯定了强势与指令的重要,关键是要看在鼓圈发展的哪个阶段、要看你的参与对象现场当下给予了你什么样的反馈,放下自己的执念、开启自己的“三点雷达”,全心全力以体验者为中心,同心同力、以致共情共鸣。
没有固定死的套路,不期待固定死的效果,接受一切自然而然的变化和“化学反应”(比如突然而来的大雨,他也泰然自若),接纳每一次都可能不完美的鼓圈和自己。
在武侠的境界里,这叫“手中无需剑,心中也无需剑;??梢圆皇墙#铱梢圆皇俏摇?。
现场反例:我自己。
我以前认为只有四重境界,直到在亚瑟的课堂上学习了Durm Circles Map,看到了他亲自灵动地在各种角色间自由切换,才带我窥到了引导者的更高境界。
四、声音并不能疗愈人,人才能。
与声音和旋律的美妙相比,一起共创声音和旋律的过程才是真正治愈人心的部分。
我们带领鼓圈,不是在表演、不是在炫技,最终的目的是借用鼓和乐器这些工具,与彼此连接,传递对不同器乐、不同音质、不同人的接纳认可欣赏好奇允许……只有当我们产生了连接,融合共鸣才有可能,一切的期待才有可能。
这和我学习的另外一个领域“游戏力”的理念竟又是一致的,游戏并不解决具体的问题,它只是沟通的语言(尤其对于孩子),帮助我们彼此建立连接,为解决问题、面对问题、超越问题奠定情感的基础和可能。
分别会有时,但也不知道缘份会让我们在人生的哪一刻、或者哪一个领域再相见!
See you!
声明:以上仅是个人的学习思考及理解,可能会与很多体系的理念有所不同甚至冲突、令人不快,欢迎交流指正。配图与文字内容无关。
(因发布平台字数限制,还有一部分没有写完的思考,已经集结成另一篇《关于鼓圈引导师的三点反思》单独发布,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