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际的雨,已没了初春时的缠绵悱恻,一片乌云飘过,豆大的雨便开始噼里啪啦的打在屋檐上、地面上、刚刚伸展开叶面的各类植物上。侧耳倾听,这雨声居然敲击出一种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和谐的喜悦。
这样的天气最适倚着窗口,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这样的氛围也令人易于沉浸于书中与剧情里。
读书于己,一直是一件极其享受和美妙的体验,每每带着好奇进入到一本书中,总会被书里的大千世界深深吸引。常常觉着,用低廉的消费,短暂的时光,便拥有别人历经一生所总结出的经验或思想,真是一件特别赚的事。
生命如此短暂,而个体体验又如此有限,书本是除却旅行之外,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性,甚至了解自己最便捷的途径。
《追风筝的人》中曾说“一日是一生的缩影”,希望日日有书香为伴,一生尽可能多的去阅读更多美妙的书。
分享一份书单,希望它们可以遇见喜欢的伴。
1、《亲爱的生活》
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因她一直以短篇著称,而又被称之为“现代契诃夫”。
这部作品由多个短篇构成,讲述生活里,那些普通人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的善意对待亲爱的生活,它也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2、《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这本书无需过多介绍,多数人应该都读过,而我只想说一下自己读时的感受。
记得那时还坐公交通勤,办公室到家单程要近2个小时的车程。冬日早晨的暖阳,透过大片大片透明窗户洒进车内,从坐上车摊开书本的那一刻,车内所有喧嚣便都已与自己无关。
许多时刻读到动情处,忍不住内牛满面,却又怕别人看见,常常只得头低的更低或假装望向窗外。
读到最后都难以相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所谓公平,所谓命运,所谓生活的种种......在大时代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
什么是人生?也许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3、《长日留痕》
作者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已读完三个年头,书中那句“人生的悲哀之一便是它很短暂。要是你把它弄得一团糟,是没法再重来的?!?依然对自己充满影响。
遇事每每想要敷衍时、想懒惰时或违背心意时,这句话总是会适时给自己以警醒。读书时那种说不出的淡淡意味,仿佛隔着一段时光、隔着一段历史的距离,依然时不时隐隐浮现。
作者那样克制而又略带冷漠的描画出了史蒂文斯这样一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他自认为:“一位“杰出的”男管家只能是这样的人:他能自豪地陈述自己多年的服务经历,而且宣称他曾施展才华为一位伟大的绅士效过力––通过后者,他也曾服务过全人类”。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观点,也为人生付出了代价。这观点读来令人感觉可笑却又不禁充满体谅与同情,这是一曲为大英帝国没落贵族阶级所书写的挽歌。
书的同名电影也很好看,推荐。
4、《万物的签名》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作品,曾看过她的另一部小说《美食,祈祷和恋爱》改编的电影,也很不错。
怎么说呢,这部小说给我的阅读体验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它是那样的广博、浩瀚和令人难以置信。篇幅以小见大,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从侧面展现出了大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
亦舒曾说过,不骄,不矜,勤工,好学,才是好女子。而《万物的签名》则是通过对一个家族史诗般的描写来阐述,拥有科学而智慧的头脑,理性冷静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活得聪慧大气,才是女人最高级别的性感。
也是在这本书里,让自己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苔藓也有那么多品类,世间万物真的是既伟大又渺小。
5、《走出非洲》
作者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这部作品也是她的自传体小说。
先是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于是爱屋及乌的看了同名书。电影里更多是对女主人公悲剧爱情的刻画,书的内容则更广博。
散文形式的小说,每一章都犹如作者写给非洲的一纸情书,那么优美而又饱含深情。令人不禁随之一点点走入那广袤的非洲草原,走进马赛人最古老而原始的部落舞蹈……
再带着无奈与悲伤一点点远离,直至将草原晕染一片霞光的夕阳,一点点坠入地平线。
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让我们慢慢领悟,世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无常更是从不会与我们商量。面对改变,面对新的开始,也许我们能过渡到下一段生活的那座桥便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