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老同事MY跟我聊起两地分居的烦恼,或许源于她知道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跟先生一直是两地分居。MY的情况跟我家类似,十几年来,都是分居生活,丈夫通常是工作日在外市、周末在家。
MY说感到很不开心、很烦躁,工作、两个孩子的教育的繁琐和辛苦,让她感觉“这种日子过够了!”,想要改变现状。
或许,看到这里,你会说:“既然这样,那就改变啊!让丈夫回到家人居住的城市工作,或者举家去丈夫工作的城市生活。”Perfect!建议完美!
但是,任何的选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都是需要有相对应的能力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承受代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过什么样的生活。而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首先是基于能力,其次是基于观念。
对MY的苦恼,我感同身受,而且,自身的状况比MY还不容乐观。她有一个婆婆平日里可以帮衬干家务和接送孩子这些事情,我则是一个人带两娃:一个五年级、一个三岁不到。
要改变现状,我们都面临着最起码两个问题:工作和教育。
壹
先说说工作。很认同一份好的工作的三个标准:
1.能养家糊口(这个是分等级的,从最初的活下去到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等)
2.不影响生活作息(涉及到健康,规律饮食及锻炼身体等)
3.不影响家庭团聚(家庭关系中的亲人团聚、陪伴、亲子等)
工作的阶段性其实也符合马斯洛定理的几个阶段:
1.工作中活得养活自己的资本:工资(生理需求)
2.工作中的技能提升:避免不胜任被炒鱿鱼等(安全需要)
3.工作中的接纳:团队里的归属接纳以及得到的友谊和爱(社会需求)
4.工作中得到的尊重:内在的自尊成就和外部的认可关注(尊重需求)
5.工作中自我实现:追求能力极限的内驱力:成长、发展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十年、十五年的老鸟,工作的阶段性基本已经达到第4条。对于工作的接纳喜爱程度,基本上基于养家糊口、生活作息、家庭团聚这三个方面的平衡度。
以我个人的情况来说,先生的工作地不在家人所居住的城市,达不到家庭每日团聚的需求。但周末两天是完全可以保障陪伴家人的,加上各种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年假、探亲假等等,很好地弥补了陪伴时间的不足。比如,暑假里16天的假期,基本无工作电话干扰,十一期间9天的假期也是如此。
从跟先生谈恋爱到结婚,再到如今这十四年时间里,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而且,在预期的未来的十几年里,或许还是这样子……孩子渐渐长大,只有父母一方负责绝大多数的教育和陪伴,很辛苦,甚至,这样子的生活很无趣。当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时,心里更苦。
早在2011年,也就是女儿以积分制入读居住地的公立小学前,意识到两地分居的种种弊端,我尝试过做一次改变。由于先生的工作收入很可观,但由于IT行业在中山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公司可以谋求一份对等的职位和薪水,先生的方案是:举家去深圳,送女儿入私立学校,全日制;我重新找工作,工资应付深圳房租及日常开销即可。
我否定了:一,不认同孩子那么小就脱离父母去住校的教育方式;二,租房,不是我能接受的生活品质的底线。于是,提议在深圳买房,便于女儿入读深圳相对有优势的公立小学。先生否决了,他有他的考虑,毕竟深圳的房价之高,多少人望洋兴叹?
没有达成共识,放弃了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打算,继续着先生工作日在深圳、周末回中山的日子。之后,女儿通过积分入读居住地的公立小学,直到如今。这是综合权衡利弊的结果。
MY或许宁愿牺牲一部分优厚的收入,接受明显会降低的工资待遇。但是,对于她先生来讲,在一家外企在华的工厂努力了十二年,如今步入中年,成为中级管理人员,他是否愿意或者说值得去跳槽、换一份工作呢?
说说三种可尝试的换工作的情形吧!
1.预期中的公司是行业的翘楚企业。薪水可能比现在低,但个人的美誉度和行业经验值会新新的岗位而大大提高,为未来获得更高职位或高薪打基础。
2.预期中的职位岗位,是从副手或是区域性位置跃升为部门主管或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位置?!袄洗蟆被故恰袄隙笔歉龊苤匾奈侍猓袄隙钡奈恢煤苻限?,通常无实权或有能力得不到重用。很浅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有那么多副总统,有几个被人像总统那样记住的呢?
3.薪水成倍数增长。不用细说了,这多半是跳槽换工作最大的诱导因素。
这是MY必须面对问题之一:丈夫换工作。
贰
以上是工作方面的问题的分析,再说说教育这个问题。
很显然,丈夫回到中山工作,家人团聚、夫妻生活、亲子陪伴、育儿质量都会上升一个阶段,这是毋庸置疑的优势方面??墒?,不要过于美化这种天天陪伴和一起育儿的生活,毕竟十来年都没有过这样的生活呀!
看过电视剧《小别离》的,应该很熟悉剧中人物方圆和文洁两口子遇到的教育问题。方圆和文洁,属于社会阶层里定义的精英一族,高知白领,中产阶级家庭背景。但是,在面临女儿朵朵的教育时,一样遭遇了各种困扰、各种惊心动魄的事件。家庭中夫妻双方在教育观念上的不一致,往往比教育本身更折磨人。
拿我自身的情况来说吧,女儿平日里学习,还算自觉。一到周末,先生回家了,局势就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先生主张快乐轻松地学习生活。这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孩子是何等的敏锐聪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成年人中趋利避害、周全自己这方面,孩子就是天生的外交家!
女儿想法设法地规避着各种“弊端”——能不能少练十分钟的古筝?周记写马虎些,文中空格、错别字连连也无所谓;预习时把先生当英文字典和答疑专家;对待作业,完成即可不求质量,诸如此类。
而作为慈祥有爱的父亲,先生一一配合,甚至是“昧着良心”在做得乌七八糟的作业上,一一签上自己的大名……女儿知道我检查作业会更严格,做得不好,又不更正,我是不会签字的。故而,女儿在潜意识中已经屏蔽了我检查周末作业的“权利”。
这种教育观念和方式上的不统一,必然会造成孩子的侥幸心理。久而久之,导致这些年来,硬生生地将我这个生物学上百分百的亲妈,演变成一个苛刻丑陋的“后妈”形象。当然,个中缘故,我自身的教育方式肯定是存在争议的。这也是这些年来,我需要检讨反思反省的方面。
综上所述,是我对天天一起生活后,夫妻双方在教育上可能面临的问题的分析。
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美美地共进早餐、晚餐,相拥着读书、看电影,固然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幸福。而这些美好,不是人人都可以享有。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需要相对应的能力,更需要各种观念的统一。比如说,天天在一起的幸福和高收入的物质保障,或许难以兼顾。这个时候,你愿意接受收入锐减的落差吗?
对于生活中的取舍得失,无时不刻都存在着。如果觉得厌倦了某种状态,可以尝试着改变。但是,改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改变之前,请充分考虑改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改变后可能面临的新的你不愿发生的困扰。如此,方可谈得上获得积极有效的改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