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辉老师,笔名刘大木。
我一直觉得“大木”这个名字,应该是经过高人指点,或者刘老师自己就是这个高人。
“大木”里有一些朴拙,也有一些勤恳。
像极了他在自己书斋里苦读的样子。
(二)
与刘老师相识于二零一四年十二月,素向聚少离多,每聚都是畅谈。
刘老师有古人之风,敬酒必双手鞠躬似行拱手礼,言谈及古今,并无界限边际,每每觉得时间流逝,尚未过瘾又要分开。
拿到《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还是冬天,转眼炎夏,刚刚读完。
不是不好读,是其书内涵隽永,每章读后都费尽思量,所以自然就读得慢了。
等把手头的新书读完,该再拿出来读一读的。
(三)
我以前读书后写的书评,大多有一句话来做标题。
今天写这篇的时候,一时间恍然,竟想不出来该以哪样的一句话来做题。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涵盖太广,以人物为针线,细细织缝,串联起当时的各大派系、政党,又因着各个主张、思潮之间挤压出种种事件、革命。
一时间各行各业、各时各地、各党各会全都拥入眼帘,目不暇接,可行文间却自有逻辑,乱而不烂,条缕虽多梳理得根根明晰。
(四)
读后,当真想早生一百年,回去会会这些人物的命运,看看自己能活得如何。
(五)
那时的人物迫于时势、世事,夹身其中,难免会看不清时代的全貌,盲人摸象只好以自己所触为准的,选择策略以求更好的混?;蛘问笔?。
刘老师站在百年后的视野里,通过对历史的复盘,一面详述当时人的处境和处理方式,一面又适时的提出自己的方案,不免使后人面对前人再生可惜之叹。
(六)
敏感的人身处火堆之上,难免如坐针毡又如履薄冰。良善一些的除了自救之外,还想救人。
愚钝之人却不知温后即烤,烤后则熟,尚洋洋自得于不致寒凉,等到觉悟时,悔之晚矣,只能随火堆付之一炬。
在这本书里,会有敏感之人、良善之人、救国的智者、医国的高人,也有昏聩的掌国者、浑然的傻瓜、看破了却因无力而放手的达观懦夫。
每个人的选择最终促成了这座火堆的燃烧,最终使得晚清走向民国。
(七)
卒读之后仿佛全程参与,再加上我慢慢读来这半年的时光,于今日中午合上书卷,真真是觉得恍如隔世。
而写作此书时的刘老师,又何尝不是时而执黑时而执白,在纷纭错杂的乱世史料中,自己与自己下了一盘珍珑棋呢?
寸
二零一八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