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庄深沉
我们收到过那么多投稿,往往都是内部讨论,今天分享一篇我的同事给小说投稿的回复意见,也是我们对小说投稿的一些基本看法和需求说明。
首先,感谢信任能够将作品分享给行距。
关于投稿的两部作品《森林》和《面具人》,在看完了作品概要和部分样章之后,简单讲讲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一?大前提
作品整体:
《森林》和《面具人》能看出作者平时可能较多阅读日本悬疑推理类小说——从人物塑造的细节来看,无论是人物姓名,还是人物的行为言语,给我的感觉都是作者试图在“模糊”创作层面对日本该类型文学的模仿,我认为作者可能是希望能够在对日本类型文学的感觉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内容的创作,但是做得并不到位。
不过,在我收到的大量投稿里,从人物细节到语言风格竭力模仿日本文学的不在少数,大多极其稚嫩,且在根本上丧失了推理小说在日本语境下的作品独特魅力,变得南腔北调,甚至在有些作者的创作中,直接把故事设计在日本或是泰国等等地区,先不说故事是否足够好,这样的处理本质上与行距“关注中国本土的当下现实”的理念就已经产生了偏差。
在《森林》和《面具人》里,比较高兴的是能够看到作者尽力洗刷了文字层面对日本文学模仿的痕迹,但遗憾的是,没有更好地“本土化”,导致的结果就是缺失了魅力,缺失了某种意义上“现实”的魅力,是另一种架空,除了人物的行动,看不到其他,整体苍白偏平,作为读者的我只能关注情节,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市场层面:
目前市场对日本的悬疑推理类型小说比较推崇,日本文坛也不乏惊艳之作。但对于国内大陆的简体中文小说而言,几乎没有看到有“看起来像日本悬疑小说的中文小说”成功的案例,所以对于任何——无论是语言还是人物——都类似日本文学的中文作品,至少行距都不会考虑,行距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关注国内现实的虚构类作品,另一方面,也因为本身行距是小团队,可能无法担负起作者的期待。
二?类型小说
类型文学一直是行距持续关注的内容版块,但从近两三年的运营情况来看,行距几乎没有代理过任何一部类型小说的版权运营。
我个人认为是我们还没有遇见足够好的类型小说,下面简单讲讲类型小说和小说的问题。
1.类型小说
维基百科关于类型小说的词条解释:
Genre fiction, also known as popular fiction, is a term used in the book-trade for fictional works written with the intent of fitting into a specific literary genre, in order to appeal to readers and fans already familiar with that genre.
类型小说和类型电影有着极其类似的分类,两者源头上是一致的:简单说就是通过不断地利用某一特定类型故事、某一种或是某几种固定的元素(人物、逻辑、价值观等等),来培养读者和观众形成对某一类内容的消费习惯,于是创作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或是“通过元素的组合”)来吸引喜欢该类型内容的读者或是观众,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类型文学都是“流行文学”。
我希望看到的,希望能够合作的类型小说是:
1、有着鲜明特色——无论是故事创意还是语言修辞,关于故事创意,紫金陈曾经在采访中提到某个故事的起源来自于“如何让一辆巴士消失在隧道里”,关于语言修辞,我想只要多读好小说都会有益,我最近读到阿乙短篇集的《灰故事》,首篇《极端年月》的文字,而不是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简洁、准确、有劲,这样的一个一个字却能够搭建起这样一个令我唏嘘的心灵世界,真是了不起;
2、有着精准且丰满的类型元素:铁血硬汉、醉汉侦探、恶毒反派、蛇蝎美人等等,这些是标签,代表着你要精准地表现这些符号,无论是细节、动作还是对白。但这些符号也是人,人性的丰满绝对不能忽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和求之而不得,每个人都在成长或是沉沦,不是么?
可能最浅显的例子就是约翰·勒卡雷 ,读一读《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或是看看最近大热的西班牙电视剧《innocent》,另外关于类型小说的创作可以看看斯蒂芬金的创作自传《写作这回事》。
但类型小说终究是小说,是文学,这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行距希望有幸遇见什么样的小说这一问题上——
2.小说
小说有三个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在这三者之上的是作者用文字和凝聚的情感构成的“心灵世界”,具体可以看看我之前的论述:《我是文学经纪,我们谈谈感情》。
也可以阅读王安忆的《心灵世界》或是毕飞宇的《小说课》。
对比《面具人》和《森林》,我个人觉得在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上,《森林》更复杂一些,涉及到的人物也更多,对于所谓的“悬疑”或是“推理”,大部分作者都把这场与读者的较量的重点放在了“反转”上,当然,《面具人》和《森林》的作者也不例外,我看到了故事结束部分甚至几次的反转。
但在这个故事里,我没看到的东西更多:
我没看到人物,没看到活生生的人,一个典型的类型人物侦探七斗只是被情节推着往前,他被作者强行设置成与故事有关,但与故事里的“事件”关联并不大,只是被雇佣,但始终是个局外人——他的欲望,他的挫折与反抗,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在这个故事里无法展开,这些我都不曾看到,我建议作者看看罗曼·波兰斯基的名作《唐人街》,看看那个侦探杰克。
主人公道远也一样,“道远虽然没有完全解开心结,不过开始试着接受芽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失去了快乐的权利”实在是想当然,我觉得毫无特色,无法让我提起兴趣,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懦弱的、无趣的人物,我可以断言的是:只有极少数的小说主人公是读者不喜欢的,或者说主人公可以有缺点,但不能没有魅力。
故事和结构的部分——当然故事的复杂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物生长的空间,但对于故事围绕的这样一个少女跳楼案件的追溯繁冗但并不复杂,可能因为审查或是作者自身构思的原因,也并未触碰社会问题深层核心,同时,不同人物势力之间的关系张力有一些想当然了,个人觉得可以再思考一下。
结构层面采用多线叙事,在结构处理上并无新意,似乎没有对“时间”的处理。
“空间”,也就是环境的部分,多是新人作者容易忽略的,人物展开的环境与故事息息相关,这一点东北作者们可能占了一些便宜,比如郑执的《生吞》,另外,台湾文学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可以读一读,比如费滢的《东课楼经变》,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体会一下金宇澄的《繁花》对语言、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把握。
总之,在对类型小说的构思上,我觉得作者有自己的琢磨,对故事的直觉也不错,同时,修辞和文字组织层面感受到沉稳扎实。
如果能够将本土化和类型化更好的融合,可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