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段时间股市很火,网上很应景的流行一句话说“侠之大者,为国接盘”,细想起来,会发现大字在我们日常词汇中的出现频率之高,出乎意料。尤其在佛经里更是喜欢用大字,诸如:大乘、大悲、大光明、大自在、大千世界、大威神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在这些有关大的词语中,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是反复揣摩最多的当属“皆大欢喜”一词。
? ? ? 在成语字典里查皆大欢喜的字面意思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人人都高兴满意”??雌鹄床⒚皇裁刺乇鹬Γ易畛趵斫庹飧龃适币彩前凑照庋斫?,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是按照“皆大,欢喜”的断句来读的,直到在金刚经里读到这个词以后才发现原来它要按照“皆,大欢喜”的断句来读,并且随着对经文意思的理解不断加深,对皆大欢喜一词所蕴藏的内涵也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
? ? ? 佛教典籍浩瀚无边,可分为经、律、论三种,后世所谓三藏法师即是指通达经、律、论三种典籍的大师级法师,其中经即是佛陀的亲身言教。汉传佛教里按照《大正藏》的分法,又可将经藏细分为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等。般若(音:bo re)二字乃是梵文音译,意译即是指智慧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般若部所阐述的“空性”思想,是整个佛教思想的根基所在。所谓“空性”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世间万事万物(在佛经里表述为世间诸法)的发生和成立都有各自的原因所在,并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这个原因在佛陀那里便被称为“缘”,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谢则灭,世间不存在恒常不坏之事物(此即佛经里所谓无常)。我们所看到感受到的外境都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终究会断灭,故而我们不应执着于此,不仅如此就连佛陀所说的佛法本身也只是为了方便而说,它好比人们渡河所用的舟筏,一旦到达彼岸就应该舍弃。同时,在防止了对有的执着后,我们还要警惕对空的执着,不能因为诸法无常而走向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这在佛法上被称为断灭空,经论上认为执着于此断灭空的危害十倍百倍于前者。由这样一种“无?!钡幕臼澜绻鄢龇ⅲ鹜咏家恢帧按缺钡娜松酆头椒?,教导人们去体悟空性而感知万物实乃一体同源,进而生出同情心与慈悲心,去践行六度四摄,以期超脱生死,到达彼岸,获得人生的大圆满、大欢喜。
? ? ? 般若部中比较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两部经典就是心经和金刚经。心经全文虽仅两百余字,却将般若思想高度浓缩其中,现在通行的译本为玄奘所译。金刚经作为另一部重要经典,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不知多少人从中得到启示与感应,其影响甚为深远,现在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鸠摩罗什是大乘佛教史上最为出名的大译经家,其所译佛经不仅深契教理,而且语言通达、流畅,因而在后世广为流传)。
? ? ? 回到皆大欢喜这个词,该词语出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原文为“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金刚经全篇共分为三十二品,大意是说: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在一次乞食后,长老须菩提从僧众中起立询问佛陀,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信众应该如何证得空性,降伏其心?全篇即是佛陀与须菩提长老关于这个问题的答问,通过一层层看似重复的深入对话,最终将“空性”思想很好的阐述出来??梢钥吹?,皆大欢喜这个词出现在经文的最后。遥想当年在祇园精舍,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诸大菩萨、四众弟子及天龙八部等听闻佛法,无不满心欢喜,须菩提长老甚至几度感动得涕泪悲泣。这样一种因感知真理而得到的欢喜自然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因欲望得到满足而带来的欢喜,故而以大欢喜一词示之是再恰当不过了。
? ? ? 当然,仅仅感知真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践行真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践行真理而得到最彻底的大欢喜呢,在这点上经文本身同样给出了答案,即是: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