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放学回来做功课,突然对外婆说“这学期的数学老师好”,于是外婆说“那你们要听老师的话”。我在旁则说,“你做外婆的也很好啊,T听话了没有?”就这么说这么记录也只是随意。当然我知道,老师的态度确实能改变或激励学生的什么 ,但同在班级内的几十位同学是不是因此被一样感化?又确实要看学生自身的造化 ,再说学生眼中的好或者不好还都离不开学生各自的感觉与认知呢。
我想起那次与妻子她侄子的一次交流,我问 “在班级里你喜欢安静呢还是喜欢喧闹”他不假思索的说喜欢喧闹,他说着自己也笑了,可见他是知道班级里安静与喧闹的不同氛围对学习的影响 ,但喧闹确实投他所好 ,所以明知喧闹不利学习却还是选择了喧闹。那么,外孙感觉的好会不会也是因为数学本身,因为数学老师通常更重视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又是善于思考喜欢动脑的,是不是也事实上的投他所好,亦如外婆的好是每天回来能给予好吃的,这是他需要的,只是即使好,但当外婆要他写字认真一点时,他会毫不留情的不予接受,可见这些就是当时的侄子与这时的外孙,他们各自的认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