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 ? 首先,若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本文你只需要粗略阅读,因为我希望你在正真看这部电影时能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不是被我的观点拎着跑。第二若你看过这部电影了,也许会有和我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可以留言交流。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好的创造者,也需要不同的欣赏者。第三,若你只是想快餐式的了解这部电影,迅速的吸收电影中的养料,那就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吧。
? ?你是否也太执着,执着完美的舞步却忘记真情的流露?
? ?在电影中女主妮娜,是母亲的乖乖女,是托马斯称为的冷感女。片中监制托马斯对她说:“事实上我看你的时候,你只适合演白天鹅,你很美丽、害怕、脆弱......”托马斯认为妮娜太执着,执着完美的舞步却忘记真情的流露。确实是,妮娜就像生活中听话妈妈的话、不抽烟、不喝酒,老师口中的乖乖女,她永远把人往好的一面想,因为她不愿相信丑恶,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身上的。敏感,内疚,自责的都是她。她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争取,所以才会找到托马斯,做出请求。但她不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而放弃原则的人,在托马斯强吻她时,她做出反抗并咬了他,可能也是因为这点,托马斯看出了安娜背后的攻击性,于是决定让她成为天鹅王后。
? ?距离与尊重产生美。
? 一个人的性格,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母亲对妮娜得关心无微不至,妮娜的手机时常有母亲的电话响起。晚上睡觉母亲会坐在妮娜床边像哄小朋友一样为妮娜的音乐盒上好发条摸着她的头发说晚安。在妮娜试镜失败时母亲用充满智慧又温柔的话语安慰她。在看到妮娜背上被搔破时,母亲气愤的抓起剪刀强行给妮娜修剪指甲。在得知妮娜成为天鹅皇后后,母亲满心欢喜准备的蛋糕被妮娜拒绝(胃不舒服)便扬言不吃那就倒掉,妮娜只好安慰母亲说自己吃一些。母亲告诉妮娜自己为了她放弃了事业如何如何。这一切母亲对妮娜的爱,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 于丹提到的心理学上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亲密的人之间,比方说:一方对另一方说,我为了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所以你必须对我如何,如何。母亲对孩子说:我为了生你养你,人也老了丑啦,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呢,等等。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有人曾对父母与子女关系做出很好的解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提到距离与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也是如此。
? 所以妮娜的小心翼翼,追求完美....是有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影片后面是妮娜对这一切的不满与反抗,母亲自作主张告诉来找妮娜的莉莉:妮娜不在,激起了妮娜对母亲种种干涉的厌恶之情,于是不顾母亲的反对和莉莉跑了出去,半夜醉的不省人事的回来。她将音乐盒砸掉,将小时候的玩具扔进垃圾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束缚的反抗,此时的妮娜就好像处于青春期的叛逆似的,被贴上坏小孩的标签。
? 青春期不是雨季而是花季
?曾看过一句话,说得很好:每个人在成长阶段都要特别珍惜青春期,因为那是你摆脱老一辈的习气,成为自己的最好的时期,虽然在这个时期,我们会不断尝试,不断的被撞的头破血流,再不断的尝试,但好比破茧的蝴蝶,想要冲破旧的驱壳,终会释放真性情的自己。
? 在莉莉的刺激下,妮娜黑化了,影片对她的黑化过程处理的很棒,通过象征的手法,运用妮娜身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将这一过程如同旁白一般形象的表现出来。莉莉这个角色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有人说莉莉是故意的,是她想要成为天鹅王后所使的计谋,但个人认为莉莉应该不是故意的,因为这个人物塑造的是一个与安娜不同的率真的、活泼的、真性情的形象。若真是她设的局想要取代安娜,那她也不会在妮娜表演成功后跑到化妆室对妮娜表露出欣赏与祝贺之情。当然就像托马斯所说的:“全世界的舞者都想要你的角色”,还有一些矛盾的细节,也许是作者想要做出这种现实与想象交织的效果而设定的。
候补总是会有的,但你只需做好自己
? 影片中莉莉只不过是安娜的假想敌,在影片开头,莉莉的无意闯入,打断了妮娜的舞蹈,使妮娜对莉莉就没有太大的好感,还有贝丝的遭遇以及她对妮娜所说的话都种在妮娜心中,为后文做下铺垫,让妮娜慢慢感受到被取代的恐慌。药起的作用,让她出现了幻觉。虽然一切都是幻觉但却揭露了人隐藏最深最黑暗的一面。就如同托马斯所说的:你唯一的阻碍是你自己,是时候该放她走了。
?我们总是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从未反省过自己。有时候别人给的紧迫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就像妮娜如果没有压力那她也永远不会突破。但最主要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到突破!
酒与性的暗示
? 影片中酒与性起到的是催化的作用,妮娜紧绷的神经就像她紧绷的身体一样需要的到放松,于是影片利用最让人忘乎所以的两样——酒与性催化影片的速度,让妮娜从肉体的放松慢慢转为精神的放松,最终窥探到她心灵最隐秘的地方。
完美不止是掌控而已,完美同时包含放手
?我曾看过这样的影评:妮娜鲁莽、不顾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这也将毁掉她......其实不然,这是一部寻找完整的自己的影片,在这个丑恶见不了光的社会,每个人都高举道德标杆,将丑与恶压抑隐藏起来,甚至有人变得束手束脚、教条主义。
? ?丑恶就像孩子一般跟在身后,你嫌弃他,骂他,不认他,他只会变得更自卑,更不知道如何和身边的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你即使不认他,他也依旧是你的一部分,所以面对他教导他,才是更好的方法。对这部电影深有感触是因为从影片中看到了自身的成长。有原则不是不好,但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则,而不是别人生搬硬套给你的,所谓的道德标准是来告诫你不要伤害到别人,并在这个前提下做自己。但绝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束缚自己的脚步,人是用来成长的,若你天生完美那就可以去死了,因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影片中贝丝因为被替换退出舞台,而产生的嫉妒,是人之常情,最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他,是自暴自弃还是另寻一番天地。
? ?娜塔莉·波特曼表演的妮娜的后半段(超级喜欢这一段),哪种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交织,哪种对不完美的自己的接受与表现,那种对真实与自我的渴求。在她知道是自己并没有伤害别人的时候,她的泪水代表了一切。她为了找到真实的自己,挖掘出了她最黑暗的一面,但同时善良的出现又让她认清一切,让她明白真正的完美是善与恶的共存。最后她看向台下的镜头,眼神中的爱意不言而喻。娜塔莉·波特曼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真的是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