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准备写《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的阅读启发时,发现虽然自己已经写过几篇阅读启发,但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写作框架,每次输出的框架逻辑似乎都不太一样,导致每次要输出时,总是要耗费大量时间做整理,最后输出的成果还没那么令自己满意。
于是觉得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写“阅读启发”的标准框架,这样自己每次输出的时候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再继续思考下去,就发现有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自己一直都不曾仔细思考过,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阅读启发”?
在思考这个更本质的问题时,才发现关于写作,“为什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写什么”比“如何写”更重要。
思考“为什么要写阅读启发”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同时解决,甚至应该前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我为什么要阅读?”其次才是“我为什么要写阅读启发?”,最后是“我要怎么写阅读启发?”
我为什么要阅读?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比较打动我的一个观点是:思维密集度。
什么是思维密集度?【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阅读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作者用了1000个小时写出来的一本书,我们2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就是500;一篇博客或公众号文章,我们5分钟读完,作者可能写了3天;杂志长文,20分钟读完,急着可能花了4个月才写成;而一本书,我们5小时读完,作者写的可能是15年的经验。
所以,读书是最划算的。
而在4.23世界读书日,在罗胖的【启发俱乐部】直播中,我听了一个更打动我的读书理由。罗胖说:一本书有机会提醒我们,不管眼下你正经历着什么,不管你现在多么的焦虑,书会对我们说:“没事的”!
对,就是“没事的”这三个字,在听到的那一瞬间特别打动到我,罗胖的精彩之处在于他用了书与我们对话的场景说出了那三个字,让我立马在脑海里有了那个画面,并且感同身受,我得到的是满满的感动。
罗胖举了个演员陈冲的例子:演员陈冲,年轻时受过许多非议,记者问他现在如果有机会对年轻时候的自己说一句话,你说什么?陈冲的回答是:没事的。
我们需要把书当成我们的伙伴,这个伙伴给我们提供的一个作用,叫安慰,书不仅会告诉我们:没事的,它还会告诉你:你行的,别怕!这个伙伴不仅带给我们安慰,还带给我们力量。
有了这两个理由,足以支撑我持续阅读下去。目前我已经在【得到】App连续不间断阅读95天,我为自己感到自豪!
我为什么要写阅读启发?
理由很简单:输出倒逼输入,输出倒逼思考,自己始终认为写作是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比我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即使我保持每周至少一篇的输出有大概3年时间,虽然写作能力似乎并没有显著提高,但至少因为输出,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多,因为要输出也总倒逼自己有更多的输入,当不知道写什么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有输入了。
在创建【520亲子成长?!壳鬃蛹锹忌缛旱氖焙?,还给自己总结了一个成长闭环:记录→反馈→行动→输入→思考→写作。放在这里,同样是自己为什么要写阅读启发的理由。
很喜欢曾经看到过的一个类比:人只要活着,就需要呼吸,如果我们长时间只是吸气,或是呼气,必然会感到憋闷难受,“呼”和“吸”相辅相成,才成就了呼吸的节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好像只是不间断地“吸气”一样,是会让人难受的。所以吸气过度感到难受,呼出来就好了。
如何写阅读启发?
内容框架:
1.阅读完成记录截图
2.书名、作者、豆瓣评分
3.内容简介
4.阅读感受
5.最有启发的3个点
6.推荐理由
为什么启发只写3个点?因为一本书的思维密集度是非常高的,作者花了很长的时间完成作品,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的掌握全部,之所以限定3个点,就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启发的3个点总结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体验、思考整理输出,锻炼自己捕捉重点,联想和思考的能力。
有书相伴的生活,比起没有,要更加快乐。我阅读,我输出,我思考,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