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石先生在2016年底的某次演讲中提到,他可以在一分钟时间内进入睡眠状态,如果三分钟之内他没有睡着,那对他而言就已经是失眠了。
众所周知,2016年,他处于宝万之争的风尖浪口,处在如此多人关注的事件漩涡中,他坦诚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好,实让人羡慕。
多数人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境界。反而是,越是睡觉前,越兴奋,越难入睡。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神经生物学家肯·赖特(Kenneth Wright)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能力在日常入睡点之前的几个小时里是最好的。”
趁着睡前这股兴奋劲,许多人喜欢刷微信,刷网络,或者看电视。相对一天时间来说,这段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轻松时间,尤其对于白天辛勤工作的上班族来说,更希望利用难得的自由时间好好放松。
这样的结果就是,睡的比较迟,或者是上了床也迟迟睡不着,甚至失眠。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也跟着受影响。
还有许多人,需要熬夜加班,作息混乱,更是疲惫。
李开复在罹患癌症后,在《向死而生》一书里写到:“只看到了我对职涯的拼命与投入,没看到我该睡的时候睡不着,想睡的时候又不能睡。很长时间,我白天靠喝咖啡提神,晚上吃安眠药才能睡。虽然每天看起来都是精神奕奕,但心中却是疲惫不堪,非常劳累?!?/p>
2
睡眠还有惯性,如果夜晚睡的不好,第二天起床时,往往要隔很久才能完全清醒。
哈佛医学院研究睡眠的查尔斯·切斯勒(Charles Czeisler)和梅根·朱厄特(Megan Jewett)等人,在对被试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监测后发现,睡眠惯性需要2-4小时才能完全消失。尽管参与实验者自认为在醒来后40分钟已经清醒,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却要在好几个小时后才完全恢复。
如果睡前折腾很久睡不着,早上醒来需要两小时以上才能完全清醒,那一天中这几个小时算是浪费了。
3
保持好的精力,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睡眠。很多人睡不好,是因为睡前的那段时间没有把握好。
睡前欲念过多,希望获取更多的资讯,期盼获得很多的快感。事实上,这些杂乱的碎片化讯息只会让自己心情越来越焦虑,杂乱的欲念打扰了本来清静的内心。
内心本来是洁净的一汪清泉,过多的输入扰浑了内心的状态。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提出通过收拾物品来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自己神清气爽。
对高质量的睡眠来说,也需要一种断舍离。
断绝睡前接触过多的无用资讯干扰。
舍弃心中过多的欲念,收拾内心,提前进入睡眠的序曲。
脱离被杂念、无序的讯息干扰的局面,进入高质量睡眠的状态。
以断舍离的决绝,抛弃不需要的资讯获取,舍掉睡前过多时间的消遣,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可以使人精气神俱佳,精力充沛,心态乐观。
通过斩断欲望,脱离执念,断绝无价值的鸡肋,营造清爽的内心环境,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舍去的终究会加倍的还给你,收获的却是无法衡量的财富。
4
高质量睡眠不仅需要断舍离,还需要“舒宽松”。
舒心的睡眠仪式。高质量的睡眠需要良好的睡眠环境,尤其是灯光环境。人类对光线很敏感,暴露在波长较短的蓝光下,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因而睡前尽量远离手机、平板电视等有蓝光反射的电子产品,可以读读书或是听听舒缓的音乐,让自己逐渐进入平静的状态,进入睡眠的序曲。
宽心的状态。睡前脑中会涌现出许多想法,比如白天的工作、人和事的纠葛,让自己放不下的心结,如果任随想法恣意流淌,想法会越来越多,自己会越来越兴奋。所谓宽心就是让自己意识到,没有什么事可以担心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焦虑的。现在的所思所想,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帮助,竟然没有帮助,那又何必多虑,不妨建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决心,所有的事情由它去吧,睡个好觉再说。
放松的心情。睡前的思维运转速度很快,摒弃头脑中不断涌现的胡思乱想需要尽可能的放松心情。当一旦后脑勺碰到枕头的时候,就需要不断强化放松的意识,可以通过调整睡姿,调整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在松弛的状态,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5
如果以上都不奏效,试试我个人屡试不爽的办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方法让我很快入睡。
(1)沉入梦乡。把自己所有感觉所有的意识集中起来,逐渐沉入到越来越深的状态,感觉自己好像在一百多层的大厦上面,意识逐渐随着电梯往下沉,沉到深不可测的地方,到最后就是忘记一切,进入了睡眠的状态。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集中所有的感觉,所有的意识,不被杂念干扰,顺着“内心的电梯”往下沉,沉入到放空一切的状态。
(2)穿越云层。把自己所有的意识和所有的感觉集中起来,想象自己在云丛中,不断穿越厚厚的云丛,到更遥远的地方,到深不见底的云层位置。当你忘记你在何处时,也就是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