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分享很流行。
这两天就有一个女性机构邀请做一次分享。
准备的时候,主办方提醒尽量讲干货,我有点疑惑,她所指的「干货」是什么。
她跟我明确了一下,就是讲一些如何经营性关系的道理——
“讲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怎么判断先生是否出轨,如何让先生不出轨,怎么保持激情等等。这对她们来讲很重要。”
她说前面请了几个情感导师,都分享了很多实用的「驭夫」干货。
她们的会员很受用,特别爱听,纷纷买课。
我一听压力很大。
真不知道该讲什么道理,每个人的性格、能力以及所处的亲密关系如此不同。
再一看她给我安的名头——「亲密关系导师」,更有压力了。
赶紧让她改了,然后加倍提醒自己,别讲道理,别做导师。道理拯救不了一个人的性和关系。
01
有时候咨询者会提出一些让我感到有些为难的请求。比如,狠狠地批评TA。
“你骂醒我吧?!?/p>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当事人面对困顿的关系局面,情绪复杂的时候。
比方说,出轨者,恋上有妇之夫的女性,被反复出轨或家暴却无法离开的人等等。
他们希望有一个「权威者」,给他们当头棒喝,施以严厉的「教训」。
他们说,这样会好受一些。
不少情感大号正是用这种方式回应读者的困惑,用自己的视角「骂醒」来信者。
因其辛辣的文笔,难以辩驳的道德优势,引发评论区排山倒海的大审判。
有些婚恋调解类节目,也会有一个点评他人感情的「毒舌」评论员。
因为「一针见血」和「三观好正」的点评,坐拥一批死忠的拥趸。
这是人们习惯和擅长的。
通过道德评判,确定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什么是对的,错的,好的,坏的。
人们也常常需要被评定是非,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或者错误标准。
当事人的「骂醒」请求,正是说明TA还在是非对错的视角里,渴望得到另一种宽恕——
“我已经被「对的人」骂了,惩罚了,就可以不用那么自责了吧?!?/p>
可是,我如果照做了,我会遗憾和愧疚。
不仅让TA失去了关注内在的机会,还淡化了TA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主体责任意识。
如此一来,改变的动力从何谈起?
02
“阴道是通往女人心灵的通道,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么?”
有一个咨询者这么问我。
我说自己大概知道这句话出自张爱玲的小说,但有没有道理,不太清楚。
我更好奇你看到后的感受。
她说,我觉得很有道理!
女人的性和爱是无法分开的,如果达不到爱的程度怎么可以上床?
而她对这个观点的坚持,也让她遭遇了一些亲密关系的困境。
她想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但始终卡壳在性上面,无法进展。
约会中对方一旦提性需求,内心就会嫌弃,觉得他在为难自己,迫使关系终结。
也有一个咨询者,看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开始对老公有很多评判。
“我真的不懂我老公,他完全不是书上写那种,他是不是不正常啊。”
她希望改变老公,让他像一个「正常男人」的样子,和她开展她期待的亲密关系。
还有一个咨询者,看了情感公号提到女人变心的几个状态,猜测女朋友出轨了,内心无比焦虑和沮丧。
他反复向我叙述女朋友的状态,求证她是不是出轨了,但始终不敢开口跟她真诚谈一次。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我们的生活充斥大量的观点、想法和判断,它们可能来自网络、来自书籍、来自他人的表达。
这些信息将我们的注意力牵扯到外部世界。
让我们习惯了用分类、比较和贴标签的形式看待自己,他人和关系。
「他就是个渣男」、「她肯定是性冷淡」、「我很保守的」、「他是个巨婴」、「我们是功利型婚姻」、……
这种评判的方式,看似很有效率,能够更有掌控感,快速定位彼此的状态。
但同时,又窄化了我们的视野,落入「非黑即白」的思维局限。
我们会不知不觉地看重外部标准,在意别人的看法, 迎合他人的期待。
过程中,常常弄丢「自己」。
看不到自我和他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背后的需要和价值观。
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不被关照,内在需求不被满足。
愤怒和怨恨便会积攒,争吵和矛盾也会加剧,关系也将陷入困顿。
03
有一次,受朋友邀请,我参观一家知名的情感咨询机构。
去了之后大开眼界,里面有很多格子间,坐满了「情感咨询师」。
他们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在回微信,交流的声音此起彼伏。
若是那个朋友不介绍,我还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房产中介或者保险公司。
墙壁上还挂着好多锦旗,上面写着「破镜重圆」、「幸福美满」、「德业双馨」之类的感谢语。
他们的接待人员告诉我,出轨挽回、小三劝分、快速脱单是他们处理量最大的业务。
锦旗是会员送的,是他们的成功案例,挂在墙上是为了激励员工,打造企业文化。
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位资深的「情感咨询师」。
他很忙,交流期间,同时回复两三个会员的语音提问,在线解答。
据他介绍,自己提供的是陪伴服务,要随时回应她们的需求,按疗程收费。
当然,价格也不低,来做咨询的人不差钱。
从他播放出来的语音看,他的会员语气焦虑,情绪时而激动,时而低落,显得很无助。
但他肯定而有力地回复着,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你现在还不能跟对方发生关系,你记得我上次跟你说过的?!?/p>
“家里的钱要攥在自己手里,你才有主动权?!?/p>
“男人都要面子,你要学会撒娇啊?!?/p>
“稳定情绪,打扮自己,给他一些?;校烂??”
……
短短的半个小时,他给很多的「实用」建议,干货满满。
我很惊讶,问他怎么评估这个建议适合她们,并且相信她们有能力执行。
他自信地告诉我——经验!
我继续问,万一她们做不到,不会更焦虑和挫败么?她们这么依赖你,怎么安顿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是要依赖啊,正好续费,我们有业绩要求的。
他的回复让我背脊发凉,原来咨询还可以这么做,超出了我的想象。
走出他们公司,我跟朋友聊起了我的担忧。
那个朋友说了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你想太多了,你情我愿的事儿,这个世界就是有人要交「情商税」的。
好吧。
04
曾几何时,我对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颇为自豪。咨询工作初期,不予余力地提供我的「真知灼见」。
那时候的我,相信自己是性方面的专家,有认知和经验上的优势,有能力给出足够好的「干货」。
但渐渐地我产生怀疑。
我给出的建议非但无效,反而给咨询者创造了更多挫败和焦虑。
我成了一个新麻烦的制造者。
于是我承受着跟我的咨询者一样的挫败和无助——我不够好,我做不到。
每次咨询,压力都无比巨大。
后来,随着自我的探索和心理咨询的实践,我慢慢接纳了自己的「无能」,承认了一个事实——
每个人是自己的专家。
个体自身最了解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的处境,并有能力走出困境。
咨询师做的,只是给咨询者提供足够的支持,共创了一个安全的氛围。
让TA有机会去探索、去表达、去领悟、去改变,促进TA能力的恢复和提高,协助他达成想达成的愿望。
准确来讲,是咨询者自己在帮助自己,发展自己,疗愈自己。
承认了这一点,我安心了很多。
我不需要扮演权威,他也不必被我教育。我们以一种更真实的状态相处,开始更真诚的探索。
很妙的是,正是这种「不指导」的状态,反倒让我见证了很多改变,看见了彼此的促进和发展。
我们丰富和滋养着彼此,每一次咨询,都成了全新且未知的探索。
所谓的「干货」和「道理」,往往来自外部世界,未必贴近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很多时候,甚至跟自己无关。
而且,外在的道理,常常让我们没办法照料和滋养心灵, 阻碍了个体成为「我自己」。
做到了,因为不符合本心,很难避免不陷入「无意义」的苦恼。
做不到,则徒增焦虑和挫败,加剧「我不够好」的自责和哀怨。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每个处境都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狱要拯救。
驱使我们做出改变的,不应是「被惩?!沟目志澹Ω檬前旧?。
解救你的,也从来不是「道理」,而是你自己。
香蕉公社Pro性咨询申请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