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继往开来
林家俊/文
春天惠风和畅,繁花似锦,文学亦当如春花烂漫,异彩纷呈。
就在此刻,我想起了文学编辑陈思和先生,他在谈到办刊追求时说过:也许在局外人看来,一份杂志就是一个资源,可以用来交换、化缘、献媚、办公司,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对我来说,它只是一块文学的阵地,我如果去接编,那就按照我的理想尽可能地给以它时代的亮色,去探试纯文学在今天究竟能够走多远?!业呐κ且绞砸幌吕硐胫饕逶诮裉炜赡艽锏降某潭取3滤己拖壬顾倒?,编辑工作不是简单地把好稿子发上去,一份杂志在知识分子手里它就是一个接续传统、针砭时弊、传播理想的阵地。
2017年,正值五四新文学运动百年之际,《楚风》也将迎来办刊十周年,又逢编辑队伍调整,这似乎在冥冥之中暗示《楚风》应接续传统,开创新风。这是《楚风》的办刊理想。同时,一个有人文情怀、有文学情结的办刊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与传统中的优秀因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融汇到新的传统中去,才能避免自己编辑的刊物成为追逐时尚的媚俗之物。
我们希望新的一年能为《楚风》杂志注入更多的文学养料。我们将致力于构建文学、文艺、文史分庭,创作、习作、交流并立的新架构,也试图陪伴作者和读者进入真正的文学场域。
我在这里重复这段话,是寄希望于《楚风》能有一次蝶变。近十年来,《楚风》在倡导探索多样性,凝聚文艺人才、挖掘文学潜质、扶持本土优秀作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一年,《楚风》将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随之将会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在封面推荐的选取上,将转而关注新锐,希望他们能最终成为更新的时代标杆——这是《楚风》的期望,也是《楚风》的追求;其次,将本着出作品、出人才、出效果的初心,相机开展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居、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发现和培植文学新秀,同时强化批评和推介,尽可能地为年轻作家的成长提供话语场,助推他们真正成熟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才会有新变,才会有希望;再次,我们将介入当下的文学创作,强化“评文论艺”栏目,开辟“文学现场”栏目,植入和策划有建设性且大家关注的话题,做文学发展的“在场者”和“见证者”。鼓励新人,鼓励新声音,呈现新品质,“青年性”、“当下性”、“未来性”将成为《楚风》的新标签。当然,我们在栏目设置和稿件选取上,将力求包容并蓄,百花齐放,同时不受栏目的束缚,以期广开言路,广纳雅言,争取更加贴近这个时代的写作、贴近我们的读者。
这一期的小说看台可谓春江乍暖还寒,我们推出了两位编辑的“试水”之作《门对子》、《疗伤》,一为救春荒,二为探春温,虽然风格不同,但同样写世情,接地气,唯愿这种状况不会成为常态。陈斌先的中篇《我不叫周永民》当然也是可读可品,出手不凡。本期的散文作品同样五色斑斓,争妍斗艳。陈立明的《世界因此而宁静》,对轻娱乐、浅阅读等浮躁现象提出了质疑;其余如《庄稼物语》、《吃鱼小札》等也不乏真情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