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书评】
或许爱读书的你都会有一个痛点: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可留存在脑海,或者能让我们用起来的,却没有多少!是读书无用?肯定不是,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浓缩和精华,其中知识肯定有其用武之地。
在写作的时候,空白的屏幕面前坐着一个同样空白的脑袋。不知道写些什么内容,或者说有些论据似乎在哪里看过,却如何也想不起来,抓耳挠腮,那种在嘴边却说不出来的痛苦太刻骨铭心了!
这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做了那么多的笔记,究竟有什么用?这些读过的知识究竟能否收为己用呢?
其实,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所有的知识,我们都必须得记?。坑忻挥杏幸恢址椒?,能够让我们对过目的知识随取随用?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的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给了我们一个方法——卡片笔记写作法,给我们的大脑外接一个“移动硬盘”,通过笔记,随时调取阅读中的知识。
而书中这套卡片笔记方法的发明者尼克拉斯?卢曼,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公务员,凭借这一方法,用了一年时间,变从一个小白跻身于学术界的专家高手之列!接下去的30年,卢曼轻松著书58本,成为了德国社会学殿堂级的理论专家!
大脑的外接硬盘:卡片盒
卢曼凭借这个秘密武器的核心,就是卡片盒,我把它理解为外接的“移动硬盘”。我们将阅读中的笔记和获得的知识链接,以笔记的形式存入我们的卡片盒,在我们写作时,取出卡片盒就相当于在我们的大脑中连接了一台“移动硬盘”,只要把这些相应知识的笔记调出来,进行简单地组合加工,我们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以及文章的逻辑整理。
当然,卡片盒里的笔记,并不是简单地摘抄更不是复制粘贴,这里的笔记是经过平时不断地整理升华的。我们将获得的知识通过写成笔记的方式进行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写笔记就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完成笔记后,我们把它们中存入卡片盒这个“移动硬盘”中,以便今后随时调取使用。至于,在脑海中这个知识还剩多少,那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而这个卡片盒,可以是用于存放纸质卡片的木制卡片盒,也可以是设置链接和标签的应用程序,比如印象笔记、维基程序等。
三类笔记: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后宫”
就如前文所言,卡片笔记法,并不是随意的记录,还是需要对获得的知识进行筛选和升华,需要对我们的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进行再加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同时,卡片盒笔记系统虽然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不用面对主题太多或者太少的权衡问题,但是如果随意添加笔记,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我们作笔记的目标,是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所谓的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就是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
要达到这个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就需要我们对笔记的数量、质量和处理方式有所要求。因此,我们要分清楚以下的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顾名思义,这类笔记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一闪或者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的触动,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对收集信息的一种提醒,无所谓方式或者格式。
这类笔记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会在一两天内整理筛选完毕,就可以被扔进垃圾桶了。。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是卡片笔记中最核心的一种,在我们的“移动硬盘”中,最重要的内容,更是我们在写作中随时要调取的内容。
这些已经被我们进行过一遍再加工,保留了重要且必要的信息,保存为了今后使用的最终版本,后期也仅是再添加一些链接儿而已。每张卡片就是一个要点,有序地安放在卡片盒中,而这些统一的命名和链接规则连接起来的知识卡片,共同构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这类笔记可以理解为一个临时的项目,把它们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一旦项目结束,就可丢弃或存档。
通过把这些笔记分类存放,并在调用的时候,清楚这些笔记的具体位置,那就实现卡片盒笔记的群聚效应了。
运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实现自我写作变革
对于优秀的方法类书籍,我们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如书中所言,其实这种方法并非很难,我们随时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
要改变一个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勇气和毅力去尝试,也就无法让自己获得提升,读书也就只停留于读过罢了。所以,我还是需要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根据这本书不断尝试和实践,最终整合出一个属于我自己的高效阅读、写作方法。
首先,给自己一本“闪念笔记本”,手边随时可以记录、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的工具,可以是一本小笔记本,也可以是印象笔记。就如脱不花在《如何成为一个高效学习的人》中提到的《惊奇日记》,不计较文体和形式,随性所记。接着在富裕的时间里,把这些闪念笔记转化为永久笔记,存进我的卡片盒里。
第二步,记录文献笔记。要求自己无论读什么书,都要做好笔记,这些笔记包括自己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自己在思考或写作中将会使用的内容,要简短,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第三步,整理成为永久笔记。每天定时对自己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进行整理,这并不是简单地誊抄,而是思考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研究、思考或者兴趣所在的内容能否产生联系,能否与自己的认知相互印证,甚至相互矛盾!
把这些碰撞产生的新的想法和延伸的内容,形成一份笔记存入我们的卡片盒。
对照以上三步,我只做到了一步半,在阅读的时候,我确实习惯做笔记,也将书中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简地记录下来。同时,再将这些内容结合自己的认知复述出来。就像今天这篇文章一样,本书的框架或者部分观点作为依据,进行再次创作。但是,对于存入卡片盒却自始自终没有这个概念。
第四步,在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后去确定写作主题。把这些积累的内容,放到写作大纲中,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排序和整理,使文章更加连贯更有逻辑。这个过程,可以很迅速,因为在平时的笔记制作过程中,我已经过了一次思考和联想,写作的过程,是让素材的内容与上下文更符逻辑,并检查论点中的漏洞,并想办法完善或者改变论点。
最后一步,就是编辑、校对自己的文稿。展示自己的成果!
写在最后
《卡片笔记写作法》,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一个闭环,就如我一开始决定学习写作的初心一样:用写作倒逼阅读,让阅读提升写作。写作的轻松,是拿用心阅读换来的。
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归根到底,都是对知识吸收运用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死记硬背的硬刚。通过笔记,把知识存放于大脑之外,让大脑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联系,这样才能把知识真正消化称自己的东西。
而这些工具,就是指引我们消化知识的捷径!所以,把知识“拎出来”,放到卡片盒这个“移动硬盘”,减少缓存对大脑的占用,随用随取,才能保证写作的效果,写出高质量的内容。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