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的时候,闺蜜发微信,一条接一条,每条都密密麻麻,我说我在忙啊,她说没事你有空了看看就行。我迅速浏览了内容,跨过大篇幅的安慰,理解,感同身受,我就打了两句话:我懂你,你做任何决定我都支持你。闺蜜感慨,有这样一个人站在身后很幸福。
曾几何时,我们报团取暖,叽叽喳喳,一个人受委屈,会有一群人帮着声援和安慰,热闹褪去,问题也解决了大部分,而后来,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解,原因是懂你的人太少。所以,后来的我们,变得越来越寡言,越来越独立。成年人后,最美的语言已然不再是我爱你,而是深沉而不缺温暖的我懂你。
然而,年轻时说爱你的人很多,但皆因不懂真正的你而散场。
2.
后来的我们,见清和小晓,一对曾爱得死去火来情侣,最终却以分手离场。
电影的开头小晓和见清都要回东北老家过年,然而小晓所面对的是一个空空的家,只能和父亲的遗像对话,以及吃着早已改嫁的大洋彼岸的母亲所寄来的巧克力。后来开始找自己的终生伴侣时,从妈宝男,到已婚男,各种渣男都见识了个遍,小晓选择的他们的主要原因是有房子,有工作,能给自己一个温暖的家。
她要得这一切都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因为小晓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
最近热播的《北京女子图鉴》,戚薇饰演的女主人公陈可,跟小晓有些相似之处,只身来到北京打拼,遇到了猥亵她的老乡,想要潜规则她的上司,还有只是想玩玩她并不想结婚的富二代,当然也遇到了真爱他的同样是北漂的张超,但一顿自助餐成为了压死爱情的稻草,斤斤计较的爱情不是她想要的。最终嫁给了一个北京公务员,有房,给了她想要的安全感,但后来发现是一个妈宝男,最终离婚收场。
3.
看了电影,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小晓和见清分手了,他们不是很相爱么?
看了网友的评论有个人一针见血:她要的是爱呀。
见清为了挣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整日玩儿游戏,而忽视了小晓的感受,小晓真正所需要的是平等包容的爱,本来小晓就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角色,见清的爱还太不成熟。
很多男人对于感情的结束都归结于自己没钱。但是,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和你同感共苦的决心。你只是不懂她而已。以至于10年后,他们再次相逢,见清已为人父,而小晓仍然孑然一身。很多时候害怕失望,害怕失去,最终会选择原地不动或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吧。
最后见清爸爸写给小晓得信触动了很多人。尤其是那句: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得等到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
掺杂了太多的对于情感的纠结和无奈。
4.
后来见清成了家,父亲也走了, 他也成熟了,通透了很多,人的成长都是在失去的时候开始的。
后来的我们,没有了炙热的情感,也渐渐失去了在自己迷茫时,守护在身边的至亲。
前段时间,看了贾玲老师的一个小品,《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献给母亲的作品。 大学第一年,贾玲的母亲和父亲开着小翻斗车去搬稻草,母亲不慎坠下车,抢救无效死亡。她没来得及见到贾玲拼出头的那一天。这是贾玲心中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在小品里,贾玲穿越回去,和年轻时的母亲隔空对话,说出了一直来不及倾诉的深情:
妈,我给你买了冰箱,双开门的。
妈,我给你买了一件皮大衣。
妈,我现在是一名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我想你! 妈,你看,我终于有出息了,我终于成为了自己和你们想要我成为的人。
我过得很好,只想让你知道。 可是,你去哪里了?
贾玲说:母亲去世后,再没有一件事情让我真正开心起来。即便我上了春晚,我能嫁得很好,我再怎么怎么样,都觉得我始终充满遗憾。
在观众眼里,贾玲永远是一个欢乐,积极的人,但又有多少人能懂得她快乐后面的隐忍和坚强。
5.
我们后来什么都有了,但也不再是原来的我们。
正如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中写道: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尽管洗尽铅华,已经和最初的我们渐行渐远,也希望你能有一个不言语就能懂你的人,当然被人懂是幸运的,不被理解就要做自己最大的依靠。
因为人生的下半程,真正的敌人只有自己。做一个成熟的人,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正如刘瑜老师所说:一个人要活得像一个队伍。
为自己打好每天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