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观看《寻梦环游记》,仍然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看着影片结尾处可可一头银发却依旧梳着两根孩童式的小辫子,她神情愉悦地牵着埃克托的手,喊那一声“爸爸”。一家三口中女儿的形象比爸爸妈妈更加苍老,我却丝毫感受不出其中的不和谐,只觉得果然子女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我看着米格自信地弹唱那首《El Latido de mi Corazon》,一个曾被音乐折磨的家庭重新为音乐疯狂,心中自是感慨梦想与家庭的双全是多么宝贵。 所谓“擦干泪水后痛下杀手”,这一次,我却说它是最坏的皮克斯。
你们都说墨西哥深蓝色的亡灵之地温馨又恢弘,我却只看到了金钱主义至上的不平等价值观。
亡灵之地使用“人的社会性死亡”学说,看似童话性强,实则是来掩盖其不 平等价值观的本质。死后的世界人们的地位依旧悬殊,三五九等的现象依旧存在。当世人不再供奉你的照片,当有关你的记忆全部化为泡沫,亡灵们便不复存在。 中国汉朝时期的“视死如生”让国人有了焚烧物品的丧葬习俗。电影中的歌神亦是拥有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丧葬方式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失去与死亡, 但这样的安慰也要被一层层划线,分个级吗?
即使这不同于现实世界中钱权造就悬殊地位的现象,究其本质,实则相同。
亡灵之地的运作理念同于现实:平等与公正总会被某些东西超越。你问我人类文明难道就真正实现过平等公正吗? 我回答不。但你绝不能否认它们一直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动力。而《寻梦环游记》却将其摒弃,就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讲,这难道不是失败吗? “未知生,焉知死?”这象征死亡的深蓝色将生之一切复制粘贴,温情只是 一具空躯壳,剖开美好的皮囊,只显露出钱权的丑恶面孔,让人细思极恐。
你们都说音乐之于墨西哥人如同不可或缺的太阳,小男孩坚定着梦想总有一 天会见到光芒,我却只看到了被物化为“成功”的所谓“梦想”与家庭的无脑对立。
从《寻梦环游记》中我鲜少看到米格对梦想的追逐,全片不过是米格对偶像的崇拜与追逐罢了。你是在寻梦,还是在寻取成功?米格为了拯救家人曾一度打算放弃音乐,能够有结尾那样的合家欢场景也不过是因为曾曾祖母原谅了他的曾祖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是没错,可我却看不到米格对音乐的主动性,他缺乏尝试协调二者间矛盾的勇气,导致最后的结局并非真正的和解,只是一种退让与妥协。影片中何来米格对音乐非偶像式崇拜式的热爱?小男孩最终并没有获得完整的心理蜕变。或许对于大多数好莱坞动画影片来说,将成功与家庭对立这样非黑即白的简化逻辑与残缺的角色弧并非多大的缺点。可这是皮克斯,曾多么坚定的绝不迁就, 曾在完全幻想的世界中也认真构建着逻辑关系。然而《寻梦环游记》的架构,却让我费解,它究竟是在教小孩勇敢逐梦呢,还是乖乖地承担家庭使命呢?
你们都说一个人在死后世界是否存在取决于世人记忆的设定乐观而美好,我却看到这背后的联系——生前非凡成就死后方能如鱼得水,狭隘而极端。
谁能想到生前生后名是这样的效用呢? 倘若你没有婚姻与生育,没有社交与声名,倘若这世界,这地区只留下这么一个你,何有未来之说?眼前的路是深渊,踏进深渊是不存在与永恒的孤独。那些死去的平凡人又做错了什么?一旦失去在世之人的爱,他们连游荡的灵魂都不是。生前普通而卑微,生后凄凉而孤独。
难道只有青史留名之人才配生存吗?无家可归的游子会悲凉地结束他们的一生,被迫销毁掉他们所能留下来的一切凭证。
电影结束后,我甚至一阵恍惚。米格家中那张摆满次序分明照片的供桌像极 了中国古代宗祠里的排位桌,那么人类文化的根本究竟是不是对祖先与血脉的崇拜呢?儒家文化的渲染才是人类的最终命运吗?《流浪地球》最后在保留人类文化根基与放手一搏拯救地球间选择了后者。
我不免质疑《寻梦环游记》这部走价值观情感线路的电影对于文化取向或许保守到近乎倒退
皮克斯还是走上了被迪士尼同化的道路。
看完电影后我内心悲凉,反思之余感叹生命的脆弱与社会的瑕疵。走出家门行走在夕阳下的马路上,突然又觉得释怀。即使生理性死亡与社会性死亡总会相继到来,却还是要不顾一切地奔赴到现实生活中去,带着血液中迸发的热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