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每次回家,三婶总要拉着我问:苓子,你看到英子没有,看到她了,就跟她说说,回来看看吧,这里总是她的家?。?/p>
我强忍着心中的不满,缓缓推开她的手,尽量不去看她那双混浊的眼睛,含糊地应着,好的。
她也看出我的抵触,说两句场面话,告别了。我转身赶紧走,身后明显感觉到那两道充满茫然又怨苦的眼光,扫得我混身不舒服。我走得很远了,忍不住回头看,只见她佝偻的背影,在凋零的乡村里显得格外孤寂。
她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二男一女,英子是我的同学,排行老二。从小学起,我们放学回家玩耍,总没有英子,因为她要帮家里干活。
跟我们一起玩游戏的,永远只是她另个两个兄弟。
我偶尔路过她家屋子,时常会听到骂声:
“养着你就是干吃白饭的,这个都没做好!”
“你走魂去了,洗个衣服要这么久!”
... ...
英子不合群,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走路,这样的学生一般会被孤立和欺负。有一次又几个同学拦住她不让她过,要她给每个人叫声“好爷爷”才行,我忍不住出面喝止。
读完小学后,女生们很多都不上学了,一般女孩子会被送去学缝纫,其中包括英子。她走之前跟我告别,第一次说了很多话,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她说,希望离开这个地方,永远也不回来。
后来很少见到她了,只在偶尔过年见几次。
(二)
后面的故事很俗套,我在家次数也少,只是听说而已。
英子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后,提亲的人很多。早几年,按我们这边的规矩,女儿出嫁要陪嫁妆的,给的那点彩礼绝对不够嫁妆钱。三叔三婶因此并不想早嫁女儿,嫁妆总是要出的,但嫁出去后,英子赚的钱他们就拿不到了。
因此又拖了几年,村里同龄的姑娘小伙子们差不多都结婚了,三叔三婶也开始张罗英子的婚事。这时英子回来了,却带了个男人回来。
本来这事在传统的乡下是不允许的,会被别人嘲笑,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男人很有钱。原来英子和他一早就已经在外从小作坊开始做起,已经有一间工厂了。
三婶喜出望外,没想到有这等好事。而她喜出望外,是因为她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结婚建房子,已经花了她全部积蓄,现在小儿子也要建房子,正愁钱。这不亚于天上掉下馅饼下来。
事实真相不知道怎么样,英子在家只过了一晚,就和那个男人走了。不久之后,三婶盖了新房,同年底,小儿子也结婚了,算是功德圆满。
(三)
时光如梭,如果所有的故事都像书里描写的那样,到此为止,那世间会少多少悲欢离合。
然而生活终究不是演戏,还得过下去。
三婶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之后,按说她这辈子功德圆满,可以颐养天年了。
我有一次回家,突然有个人走到我面前,很亲热的叫我“苓子”,跟我说话,我吓了一跳。这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是谁?仔细一看,原来是三婶,脸上布满皱纹,背也驼了很多,明明才五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却像六十多的人了。
事后妈妈才告诉我,原来他两个儿子都在家都不干活。读了技校,工作不好找,三叔三婶到处求人给他两上儿子安排工作,但总也干不长。农忙的时候就去城里说是找活干,农忙完了,就又回来在家看电视打游戏。两媳妇各生了一个孩子,在家里呆不下去,把孩子扔在家里,出去外面打工了。
现在三叔三婶比以前还要辛苦,不仅要照顾两个儿子的起居生活,还要照顾两个孙子,把别人家不种的地也收过来,俩老种着三十亩地。
我说:干嘛种那么多地?
妈妈说:不种怎么行?大孙子要上学了,不要花钱?
(四)
不久之后,英子带着她的女儿回娘家。这是她女儿第一次来外婆家,大家都很开心。然而却在第三天下午吵起来了,据说英子哭了一下午,然后带着女儿走了,之后再也没回来过。
我没有亲眼见过,只是零碎听家人说起。起因是英子女儿跟她大哥的儿子抢一个凳子,八岁的表哥不仅不让三岁的表妹,还把表妹打哭了。英子赶紧出来,边哄女儿边对侄子说要让着点表妹。侄子不但不听,反而说,凭什么让着她,她不过是个女孩子,将来总是要嫁人的!英子气得打了他一巴掌,侄子哭起来。
英子大哥听到哭声出来,连声问怎么回事。侄子当着英子面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她大哥也没问英子是怎么回事,直接对英子吼:你一个嫁出去的女人,跑到娘家来闹什么!
兄妹俩吵了起来。最后三叔三婶出面,对英子劝说,你们回家住几天就可以了,不要闹事了,家里也不容易。你们现在过得好了,要让着他们些。
英子怒了,吼道:他们住的屋是她在做工到凌晨一两点赚回来的,隔三差五给你们的赡养费全贴在他们身上了,现在说她是外人!不过住几天!
英子弟弟看到姐姐发脾气,也不高兴了:家里养了你那么多年,给点钱算什么?难道贴外面的野男人?
... ...
(五)
五年过去了,据说英子连一个电话也没往家里打过。起先她俩个兄弟还骂她忘恩负义,不知好歹,现在也不提起了。而他们的老婆,一个带着女儿离婚了,另一个出去打工,听说跟别人跑了。
三叔终于顶不住长年劳作,在一个夏天烈日炎炎的中午,倒在了自家田埂上。而此时,他俩个儿子不知道在哪个城市里“找工作”。
家里越发穷了下去,就卖了一座屋子,现在一家四口都住在老大的屋子里。俩儿子也会下地干点活,但俩人总会为谁多做了点事吵架,他们吵架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还多。
村里的人慢慢搬到城里去了,人烟越来越少。三婶经常来我家找我妈,让她向我打听一下,英子的去处。
其实我也不知道英子去哪了。早年并没有互联网,连手机都没有。手机普及时,我们相互留了手机号,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的手机号也换了几次,想必她的也是。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遇到她,要不要劝她回去看看呢?
劝吧,怎么劝?我又不能给她安慰,万一三婶哭穷,又劝她拿钱照顾她那俩个废物兄弟,不是伤上加伤?不劝,又觉得三婶老了,三叔也不在了,他们也是被重男轻女的思想毒害,也受到了报应。英子作为女儿,难道这辈子真的不再看他们一眼?
我不知道。也许,只要她幸福,就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