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两部口碑炸裂的电影,分别是《暗网2——解除好友》和《网络迷踪》,这两部在不同年份拍摄的电影巧合般地用了同一个全新的拍摄视角——网络摄像。电影里事件的发展,角色的心理变化全部通过电脑屏幕展现,同时剪辑精良,反转别致。
抛开两部片的剧情,想着重谈一下这种全新的电影拍摄视角将会带来的变化:
一、互动方式的革新
以往平铺直叙的对白和场景话构图将可能不会成为接下来小成本电影的重点,相反,更多精力会放在剧情的反转和表现上。以往电影更多依赖场景和对话来推动剧情,现在,只要在屏幕上展示剪辑过的线索和电脑桌面的切换,就能够给观众一个独特,甚至是更好的代入感。不夸张地说,看传统电影容易走神(因为对话始终都能听到,不担心错过),但昨天看《网络迷踪》的时候,我甚至没有看一眼手机,因为走神了,可能就丢了。
二、虚拟对现实的冲击
以往的电影,虚拟和现实大多是割裂的,但是看上面这两部片子的时候,你会明显感到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影响,而这,才是更加立体的感受(至少,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找不到人了,我们马上要发朋友圈或者微博,去警局报案和街上贴小广告反倒不是优先度最高的事情;跟朋友聊天,我们大多会第一时间用微信或者Facebook,而不会用电话这种“古老”的方式;找好吃和好玩的地方,我们通?;岬谝皇奔渌训闫篮屯殴?,而不是去问某个具体的个人。原因很简单,因为网络辐射半径比现实里中心化的圈子要广得多。
三、人格的数据化
最后,数据化人格的形成。一句话解释:通过网络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这里面包括你知道的你和你不知道的你)。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难以自控地做一些让自己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事后除了奇怪之外就没有任何的思考了。但如果你的行为被摄像头和网络记录,然后倒回去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精神病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有病的,而事实上,世界上90%的人都存在不同的心理疾?。?/p>
在十年前,我看了张国荣死前的最后一部电影《异度空间》,里面就通过摄像头真实还原了一个心理医生人格分裂的过程。而现在,网络给了我们另一个认识自己(伙伴、亲人)的途径。细思极恐,如果有人在很长时间对你的电脑进行了监控,最后他可能比你更加了解你自己。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数据,高于一切,当我们免费授权一个APP采集我们信息的时候,我们等于给别人提供了一个随身摄像头,你以为你在免费用产品,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产品......
最后,看完电影后的一个重大反思:千万别想着捡便宜,也千万不要有别致的好奇心,不然,很容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