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作胡同基本情况
油漆作胡同,东北曲折走向,东起地安门内大街,北至西楼巷。全长300多米,均宽3.5米。清代称油漆作,因明代内官监所属油漆作在此,故名。在清代时是维修紫禁城的油工所住的地方。1965年定名为油漆作胡同,并将安居里并入。1号、21号、23号为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旧居。
这里拍摄了油漆作胡同2号,在现场没有注意拍摄到油漆作胡同1号。
在300年前,这里曾经是北京最喧嚣鼎沸的涂料人士集中地,最精巧的工匠,最精湛的工艺……都在这条胡同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日故宫的雕梁画栋、精美彩绘,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得到数以万计中外游客的赞赏,和这条看似平凡的胡同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
油漆作胡同在地安门内大街的胡同口,有这么一个门楼。门楼里围挡施工的,即是油漆作胡同1号院。
油漆作胡同弯弯曲曲分了若干段,所谓“胳膊肘型”,东段长度104.5米,中段南端52.7米,中段中部64.9米,中段北端53.5米,西段 83.9米,约350米。
末代帝师庄士敦居住于此胡同
前面介绍过,油漆作胡同1号、21号、23号为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旧居。庄士敦,被认为是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学者、一位对中国文化深深仰慕的外国老人,他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中国,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直到今天,依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油漆作胡同1号是个废弃的院子,好像目前正在施工。有资料说它和21号、23号都曾是庄士敦的宅子,尽管门牌号隔得多,但是一个较大的院子,因为胡同并非一条直线。它是一座有着三进院落的大四合院。院中有水池花圃、正房、厢房三十余间。有意思的是,偌大的宅院少的是人,多的是书。宅院只有庄士敦、管家、厨师三人居住,书却多达数千卷,装满了五间大北房。庄士敦十分喜爱这座宅院,院中的家具、陈设均为中式桌椅案榻、条幅字画。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是这样描述1号院的:“他(庄士敦)把这个小院布置得俨然像一所遗老的住宅。一进门,在门洞里可以看到四个红底黑字的“门封”,一边是“毓庆宫行走”“赏坐二人肩舆”,另一边是“赐头品顸戴”“赏穿带素貂褂”?!?/p>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年),苏格兰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193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任教,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1938年在家乡爱丁堡病逝。据说,庄士敦在北京还有三处住宅:紫禁城里的御花园、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门头沟区妙峰山乡南樱桃村。1981年,位于樱桃沟的庄士敦别墅被门头沟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さノ弧?/p>
1919年4月,庄士敦与溥仪在毓庆宫举行见面仪式:先进行君见外国使臣礼,由庄士敦行鞠躬礼,“皇帝”起立握手;然后再进行拜师礼,由“皇帝”学生向庄士敦鞠躬,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