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sticsearch 介绍
概要
Elasticsearch 是一个分布式搜索引擎,底层基于 Lucene 实现。Elasticsearch 屏蔽了 Lucene 的底层细节,提供了分布式特性,同时对外提供了 Restful API。Elasticsearch 以其易用性迅速赢得了许多用户,被用在网站搜索、日志分析等诸多方面。由于 ES 强大的横向扩展能力,甚至很多人也会直接把 ES 当做 NoSQL 来用。
基本概念
全文搜索(Full-text Search)
全文检索是指计算机索引程序通过扫描文章中的每一个词,对每一个词建立一个索引,指明该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和位置,当用户查询时,检索程序就根据事先建立的索引进行查找,并将查找的结果反馈给用户的检索方式。
?在全文搜索的世界中,存在着几个庞大的帝国,也就是主流工具,主要有:
- Apache Lucene
- Elasticsearch
- Solr
- Ferret
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
该索引表中的每一项都包括一个属性值和具有该属性值的各记录的地址。由于不是由记录来确定属性值,而是由属性值来确定记录的位置,因而称为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Elasticsearch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搜索功能,正是基于倒排索引原理。
节点 & 集群(Node & Cluster)
Elasticsearch 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允许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每台服务器可以运行多个Elasticsearch实例。单个Elasticsearch实例称为一个节点(Node),一组节点构成一个集群(Cluster)。
Document (文档)
文档指的是用户提交给 ES 的一条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文档并非指的是一个纯字符串文本,在 ES 中文档指的是一条 JSON 数据。如果对 MongoDB 有了解的话,这里文档的含义和 MongoDB 中的基本类似。
JSON 数据中可以包含多个字段,这些字段可以类比为 MySQL 中每个表的字段。
例如:
{
"message": "this is my blog",
"author": "cyhone"
}
这样我们后期进行搜索和查询的时候,也可以分别针对 message
字段和 author
字段进行搜索。
Index (索引)
Index(索引) 可以理解为是文档的集合,同在一个索引中的文档共同建立倒排索引。
也有很多人会把索引类比于 MySQL 中 schema 的概念。但在 ES 中 Index 更加灵活,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此外,提交给同一个索引中的文档,最好拥有相同的结构。这样对于 ES 来说,不管是存储还是查询,都更容易优化。
类型(Type)
Document 可以分组,比如employee这个 Index 里面,可以按部门分组,也可以按职级分组。这种分组就叫做 Type,它是虚拟的逻辑分组,用来过滤 Document,类似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表。
?不同的 Type 应该有相似的结构(Schema),性质完全不同的数据(比如 products 和 logs)应该存成两个 Index,而不是一个 Index 里面的两个 Type(虽然可以做到)。
文档元数据(Document metadata)
文档元数据为_index, _type, _id, 这三者可以唯一表示一个文档,_index表示文档在哪存放,_type表示文档的对象类别,_id为文档的唯一标识。
字段(Fields)
每个Document都类似一个JSON结构,它包含了许多字段,每个字段都有其对应的值,多个字段组成了一个 Document,可以类比关系型数据库数据表中的字段。
?在 Elasticsearch 中,文档(Document)归属于一种类型(Type),而这些类型存在于索引(Index)中,下图展示了Elasticsearch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类比:
整体结构
下图是ES的主要结构图:
包含了这些??椋?/p>
Transport Client/Node Client/REST API:三种访问es集群的方式
Transport(Netty):通信??椋荽?,底层采用netty框架
Index、Search…:支持搜索,索引等常用操作
Discovery:节点发现,集群之间通信的基石
Plugins:很多服务以插件形式提供,官方和社区支持的ik、head、river、discovery gce…
Script:提供脚本支持,内置painless,groovy等,默认painless
Store/Snapshot:文件存储与访问,快照创建和恢复
translog、cluster state、segments:es主要文件类型,其中translog、cluster state是es添加的数据,多个segments段组成一个完整的lucene索引
Monitor:监控???,监控jvm,文件系统,操作系统等运行情况
File System:es支持可以在多种文件系统上运行,本地、共享型、HDFS、亚马逊云平台等
相关原理
ES的RESTful
ElasticSearch提供了易用但功能强大的RESTful API以用于与集群进行交互,这些API大体可分为如下四类:
- 检查集群、节点、索引等健康与否,以及获取其相关状态与统计信息;
- 管理集群、节点、索引数据及元数据;
- 执行CRUD操作及搜索操作;
- 执行高级搜索操作,例如paging、filtering、scripting、faceting、aggregations及其它操作;
ES的读写原理
下图为ES的读写原理流程图:
ES写数据过程
- 客户端随机选择一个node发送请求过去,这个node就是coordinating node(协调节点)
- coordinating node,对document进行路由,将请求转发给对应的node(有primary shard)
- 实际的node上的primary shard处理请求,然后将数据同步到replica node
- coordinating node,如果发现primary node和所有replica node都搞定之后,就返回响应结果给客户端
在写primary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持久到本地 :
先写入buffer,在buffer里的时候数据是搜索不到的;同时将数据写入translog日志文件
如果buffer快满了,或者到一定时间,就会将buffer数据refresh到一个新的segment file中,但是此时数据不是直接进入segment file的磁盘文件的,而是先进入os cache的。这个过程就是refresh。每隔1秒钟,es将buffer中的数据写入一个新的segment file,每秒钟会产生一个新的磁盘文件,segment file,这个segment file中就存储最近1秒内buffer中写入的数据。但是如果buffer里面此时没有数据,那当然不会执行refresh操作咯,每秒创建换一个空的segment file,如果buffer里面有数据,默认1秒钟执行一次refresh操作,刷入一个新的segment file中。操作系统里面,磁盘文件其实都有一个东西,叫做os cache,操作系统缓存,就是说数据写入磁盘文件之前,会先进入os cache,先进入操作系统级别的一个内存缓存中去。只要buffer中的数据被refresh操作,刷入os cache中,就代表这个数据就可以被搜索到了。为什么叫es是准实时的?NRT,near real-time,准实时。默认是每隔1秒refresh一次的,所以es是准实时的,因为写入的数据1秒之后才能被看到??梢酝ü齟s的restful api或者java api,手动执行一次refresh操作,就是手动将buffer中的数据刷入os cache中,让数据立马就可以被搜索到。只要数据被输入os cache中,buffer就会被清空了,因为不需要保留buffer了,数据在translog里面已经持久化到磁盘去一份了
只要数据进入os cache,此时就可以让这个segment file的数据对外提供搜索了
重复1~3步骤,新的数据不断进入buffer和translog,不断将buffer数据写入一个又一个新的segment file中去,每次refresh完buffer清空,translog保留。随着这个过程推进,translog会变得越来越大。当translog达到一定长度的时候,就会触发commit操作。buffer中的数据,倒是好,每隔1秒就被刷到os cache中去,然后这个buffer就被清空了。所以说这个buffer的数据始终是可以保持住不会填满es进程的内存的。每次一条数据写入buffer,同时会写入一条日志到translog日志文件中去,所以这个translog日志文件是不断变大的,当translog日志文件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执行commit操作。
commit操作发生第一步,就是将buffer中现有数据refresh到os cache中去,清空buffer
将一个commit point写入磁盘文件,里面标识着这个commit point对应的所有segment file
强行将os cache中目前所有的数据都fsync到磁盘文件中去,translog日志文件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你执行commit操作之前,数据要么是停留在buffer中,要么是停留在os cache中,无论是buffer还是os cache都是内存,一旦这台机器死了,内存中的数据就全丢了。所以需要将数据对应的操作写入一个专门的日志文件,translog日志文件中,一旦此时机器宕机,再次重启的时候,es会自动读取translog日志文件中的数据,恢复到内存buffer和os cache中去。commit操作:1、写commit point;2、将os cache数据fsync强刷到磁盘上去;3、清空translog日志文件
将现有的translog清空,然后再次重启启用一个translog,此时commit操作完成。默认每隔30分钟会自动执行一次commit,但是如果translog过大,也会触发commit。整个commit的过程,叫做flush操作。我们可以手动执行flush操作,就是将所有os cache数据刷到磁盘文件中去。不叫做commit操作,flush操作。es中的flush操作,就对应着commit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es api,手动执行flush操作,手动将os cache中的数据fsync强刷到磁盘上去,记录一个commit point,清空translog日志文件。
translog其实也是先写入os cache的,默认每隔5秒刷一次到磁盘中去,所以默认情况下,可能有5秒的数据会仅仅停留在buffer或者translog文件的os cache中,如果此时机器挂了,会丢失5秒钟的数据。但是这样性能比较好,最多丢5秒的数据。也可以将translog设置成每次写操作必须是直接fsync到磁盘,但是性能会差很多。
如果是删除操作,commit的时候会生成一个.del文件,里面将某个doc标识为deleted状态,那么搜索的时候根据.del文件就知道这个doc被删除了
如果是更新操作,就是将原来的doc标识为deleted状态,然后新写入一条数据
buffer每次refresh一次,就会产生一个segment file,所以默认情况下是1秒钟一个segment file,segment file会越来越多,此时会定期执行merge
每次merge的时候,会将多个segment file合并成一个,同时这里会将标识为deleted的doc给物理删除掉,然后将新的segment file写入磁盘,这里会写一个commit point,标识所有新的segment file,然后打开segment file供搜索使用,同时删除旧的segment file。es里的写流程,有4个底层的核心概念,refresh、flush、translog、merge。当segment file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es就会自动触发merge操作,将多个segment file给merge成一个segment file。
ES读数据过程
查询,GET某一条数据,写入了某个document,这个document会自动给你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id,doc id,同时也是根据doc id进行hash路由到对应的primary shard上面去。也可以手动指定doc id,比如用订单id,用户id。
你可以通过doc id来查询,会根据doc id进行hash,判断出来当时把doc id分配到了哪个shard上面去,从那个shard去查询。
客户端发送请求到任意一个node,成为coordinate node
coordinate node对document进行路由,将请求转发到对应的node,此时会使用round-robin随机轮询算法,在primary shard以及其所有replica中随机选择一个,让读请求负载均衡
接收请求的node返回document给coordinate node
coordinate node返回document给客户端
ES搜索数据过程
- 客户端发送请求到一个coordinate node
- 协调节点将搜索请求转发到所有的shard对应的primary shard或replica shard也可以
- query phase:每个shard将自己的搜索结果(其实就是一些doc id),返回给协调节点,由协调节点进行数据的合并、排序、分页等操作,产出最终结果
- fetch phase:接着由协调节点,根据doc id去各个节点上拉取实际的document数据,最终返回给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