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亮的见面会上才正式认识了他。
他画过一些中国传统元素的绘本,比如《二十四节气》、《灶王爷》等,是国内知名的儿童绘本作家。
对儿童来讲,我觉得他的画风色彩浓重了些,而且故事内容涉及神怪,孩子会不会害怕?抱着这样疑惑的同时,在他的见面会上收获很多,许多地方有脑洞大开之感。
可能长期跟孩子打交道的关系,熊亮言谈中有一股干净、清新的气质,他平实谦和地讲解着自己的创作想法。以下是当天的一些收获。
目前,教育多以考试为导向,教育过程中常出现儿童思维被打断的情况。长期下来,儿童可能学到了一些知识以及成人的思维套路,同时逐渐失去了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破坏了创作时把创意点连起来的能力。创作需要的是没有被教坏的思维。最像自己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老师表示压力很大呀……)
作为家长来说,身份决定了自己与孩子不可能是同伴般的交流,能做的是对孩子适度的放手。他的绘画方面得益于小时候父母的不干预,他常在房间里独自安静画画。
中国文化中充满着秩序认知,如长幼尊卑?;姹镜某鱿质且桓鼍薮蟮淖鄣?,原先的一些东西被打破。这方面,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中国以告知式为主,告诉孩子经验和概念。而绘本创作要从小孩的视角和需求出发,小孩很喜欢问“为什么”。这些提问、质疑打破了文化的僵化,使传统在被质疑中传承下去。
美术教育是视觉逻辑的教育,它有一套视觉思维方法,是人通过视觉方式来传达思维、想法。
成人幽默与儿童幽默有差别。儿童绘本需要贴近儿童幽默。儿童绘本常常是现象的罗列,讲故事的人要抛开前提,抛掉自己。即使是传统文化主题,也不要把传统概念化,故事就是故事。
语言、绘画、音乐中存在着各自的结构。训练语言可以通过背诵、熟记,绘画、音乐可以通过欣赏来帮助建立更好的结构。
对于成人学画的切入点问题,熊亮说,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游戏?;钪匾氖墙淌泳?,打开思维,使人不断拓宽可能性,在画画时既看到整体又看到局部。
每个人都渴望自我表达被听到。但这种表达需要深思熟虑:自我表达的类型是否专业化?自我的思想边界在哪里?文化边界又是什么?既要往外拓展又要往回收,也就是自我表达的个人性与非个人性。需要找回一种思维方法,并且与表达途径结合。
这也是熊亮对自己的要求,说起出书,他是抱着审慎的态度和自我要求,“不随意”。
创作的动力与年龄或感觉无关。需要保持怀疑和不确定。灵感靠情感驱动。灵感是一种方法,熟练之后可能还是一种套路,你逐渐能明白怎样和自己的灵感连接,同时灵感需要长期的认知感觉。很少作家能抓住儿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