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剧中郭冬临口头禅就是:有事您说话。同事找他帮买票,他自己半夜拎着马扎抱着被子去排队,却跟同事说找的朋友,不费吹灰之力。
其实郭冬临演绎的这种就是典型的取悦症人群,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不好意思拒绝朋友的请求,怕朋友嫌弃。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取悦症》这本书,书中跟我们讲解了取悦症的三要素,分别是思维、行为、情感,和与此对应的取悦症三种类型,最后,作者还列出了改变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相信根据这个计划做下来,一定能有所收获。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哈丽雅特·布莱克,她创作了很多心理自助类的书籍,他认为取悦症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扭转。
作者认为取悦症的人,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一旦贴上这个标签,就会毫无底线的接受别人的请求,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但这其实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不敢说“不”,以牺牲自己来讨好别人。
作者将取悦症人群分为三种,认知型、习惯型、情感逃避型。
认知型取悦症
琼是一位48岁的家庭妇女,圣诞节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一家和女儿一起回来聚餐,琼很高兴,但是聚餐的气氛却不是很好,她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对儿媳和女儿的支持不够多,但是通过聊天才发现,恰恰她做的太多了,她总是要求儿子,你应该做这个,应该做那个,她还会教儿媳做什么才会让她的儿子开心,她们说,琼的要求太高了,控制欲太强,不止是家人,有时候琼自己也会感觉到,朋友很烦她,但是她却不知道怎么回事。
琼这样,总是把别人摆在第一位,从而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过多的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好意,就是一种心态上的取悦症患者,还好,琼本身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认知型取悦症一般会追溯到孩童时期的魔幻思维,认为不求回报的对别人好,就会获得对方的认可,然而正是这种不求回报,让别人怀疑好的动机。
习惯型取悦症
习惯型好人会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对方产生依赖。
詹妮弗在结婚时就宣布,将来的生活全部用来“宠坏”丈夫,她认为只有老公依赖他,甚至到了离开她就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他们的婚姻才会持久。然而他们的婚姻只延续了四年,罗恩在跟她的离别信中写道:我知道你为了做了很多,但是我感到自己很脆弱,没有安全感。
婚姻中的两人是单独的个体,当两个人的依赖产生失衡的时候,婚姻就会出现裂缝,每个人都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避免行为上瘾。
情感逃避型取悦症
情感逃避型的人群一直都在揣摩他人的心思和想法,为了避免别人生气或者避免产生冲突,而做了一些失去自我的行为。
帕特里夏跟丈夫结婚后,一直很甜蜜,从来没有吵过架,也从来没见丈夫发过火。她以为是自己的努力才促成了俩人和谐的婚姻。直到后来参加治疗时发现,这一切都是幻象,她的丈夫也承认自己正在跟另外一个女同事的关系变得“过于友好”。丈夫说,帕特里夏完全失去了自我,为了不让丈夫生气,什么都愿意去做,因为她在害怕,害怕丈夫生气之后,会像当初父亲暴打母亲那样对待她。
其实帕特里夏就是害怕冲突,害怕丈夫愤怒的典型人群,他们不能够坦然承认两人之间的冲突,一直在做的是,避免冲突的来临。
一味的取悦别人并不能够幸福,当冲突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它,并积极的解决它。
治愈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取悦症并不是不可战胜的,首先我们要承认并愿意为了改变它而付出努力。
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不再说“行”,要学会说“不”,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么有效的方法就是拖延时间。
书中讲述了几种拖延时间的技巧,包括“破唱片”技巧‘“三明治”技巧、“反三明治”技巧等等,改写取悦于人的戒律,将“应该”“必须”戒掉。
比如,我应该接受别人的请求,我应该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修改为我可以说“不”,好人也可以说不,摆脱“认可瘾”。
即使接受了别人的请求,也不一定自己亲自去做,也可以分配给其他人,帮助别人的方式,并一定是替他完成,还可以是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要勇敢去检测自己的成果,要接受说不之后,情绪上的变化,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别人。
说到这,本书的大体内容基本就讲完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取悦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抑制了自己正常的情感发泄,然后我们通过取悦症三角形来确定,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无论是改变思维、行为还是情感,三角形的每一边都会受到影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利用作者所说的21天行动计划,来改变充当滥好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