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br>
【华杉讲透】:“我们有时说错话、做错事,当时没感觉,过后就悔悟了。那说错、做错的时候,良知在不在呢?良知知不知呢?按王阳明的说法,那时候良知是在的,但是你没有时时刻刻存养良知的习惯,所以把良知遮蔽了。被什么遮蔽了呢?被你当时的情绪遮蔽了,被一时的私欲、冲动遮蔽了。致良知,是一种习惯,养成好习惯,是修身的最高成就?!?/i>
今天这句话让我看到:良知会被情绪、私欲和冲动遮蔽。
《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擦亮」,明德的意思是,“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说,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你都会处理,但是后来怎么就不会了呢?一是为气禀所拘,二是为人欲所蔽?!?/p>
今天这句话让我明白,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是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是修身的开始也是修身的最高成就。
我现在渐渐体会到,人与人成就上的差异背后是习惯上的差异,有习惯跟没有习惯的人是两类人。相同习惯但不同标准的人又是不一样的。明白这些不是为了滋养比较心,而是要理解人与人的不同,不去「以己度人」。
理解他人的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在自己身上,多觉知自己的良知有没有被私欲、情绪和冲动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