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战争军事思想体系中,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成败的三大关键因素。孟子更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
自古以来,人们评价魏、蜀、吴三国之争,大都认为蜀汉占人和,得以与魏、吴鼎足而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表达了刘备得人和的观点:“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清代学者毛宗冈在点评《三国演义》第一回时即开宗明义,“人谓魏得天时,吴得地理(地利),蜀得人和”。
然而,这种说法果真站得住脚吗?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蜀得人和”其实只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 正是这种看法误导了国人近千年!
何谓“人和”,简而言之就是人心的拥护和团结,可以理解为军队、政权或国家等组织内部相互信任、彼此宽容、求同存异。而三国时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内部实际存在着诸多有悖于“人和”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君臣有隙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表面上看是一对如鱼得水、理想和谐的明君贤相,实质上这君臣二人关系犹如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
明君既得贤相,似应言听计从、纳谏如流,但刘备却多次在关键时刻不从诸葛亮之言,违背隆中对策。
诸葛亮屡次劝说取荆州,刘备不从;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西川,刘备不听,庞统劝之则从,法正劝之即听。如果说这还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刘备为了维护“不义不取”这块招牌的出色表演,那么在关羽死后伐吴报仇一事上,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歧这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说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讲了一番语重心长、富有深意的话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p>
这看似客客气气的话语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干嘛把孔明与篡汉自立的曹丕相提并论?无非是刘备担心自己死后,诸葛亮会效仿曹丕篡位嘛!他对诸葛亮的疑心,至此昭然若揭!
二是将相不和
蜀汉集团之将相不和,主要表现在诸葛亮与关羽以及魏延之间的微妙关系上。
诸葛亮深知刘、关、张情同手足,必须处理好与关、张的关系。虽然他使尽浑身解数,也始终未能让关羽服服帖帖。
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违抗了之前与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关羽为了救曹操而不怕掉脑袋吗?当然不是。他不过是认为即便放走曹操,凭着自己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也未必敢杀他。面对这样的挑衅,诸葛亮迫于刘备的压力,迫不得已只好找了个理由替关羽推脱责任,也为自己无力制服关羽掩饰。
二人之间最为突出的矛盾与荆州有关。交接荆州时,诸葛亮三叮嘱守荆州的八字方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后来关羽拒东吴婚约等一系列举动,严重违背了这一策略,破坏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之联吴抗曹的方针。
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直接来源于其对魏延“反骨”的怀疑,甚至起了杀心:“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p>
诸葛亮一开始就不信任魏延,魏延对诸葛亮亦有所忌惮。五虎大将先后去世,蜀汉将星凋零,魏延迎来出头之日,但又恃功傲物,气焰逼人,更是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一言否决魏延提出的“褒中——子午谷——长安”攻魏战略,固然觉其不是万全之策,但不排除因人废言之嫌疑。临终前,诸葛亮授予马岱锦囊妙计除掉魏延。归根结底,魏延“造反”、“降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诸葛亮所逼的结果。而其造反也对也孔明死后举国哀兵的蜀国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
三是将将不谐
蜀汉之亡,与武将之间极度不和谐不无关系。
在刘备手下的将领之中,以关羽与刘封之间的矛盾最为隐蔽,最具危险性与破坏性。当初,刘备收刘封为螟蛉义子,关羽明确反对。后据孟达所说,关羽又劝阻刘备立刘封为世子。这两件事情为刘封不救关羽与荆州埋下隐患。
关羽刻薄寡恩,欲斩傅士仁、糜芳,经费诗求情,将其杖四十,免去先锋之职,警告之如稍有差池,将严惩。傅士仁、糜芳惧关公甚也,私怨之。
关羽自负其勇,闻知马超英勇,恐其占己风头,欲与之比武,后经诸葛亮以巧言劝阻乃止。但他内心始终对马超不服,甚或有忌惮之意。
黄忠荣居五虎上将之列,关羽为之颇为不满,认为其地位卑微,在蜀汉集团资历又浅,不足以服人。
四是文臣有间
自古文人相轻,蜀汉文臣虽不如袁绍手下众谋士斗争那样激烈,但也存在严重的不和。
如庞统与诸葛亮等之间微妙的关系。当时盛传“卧龙、凤雏得其一,即可安天下”,但庞统深知一山难容二虎,诸葛亮的存在无疑会成为自己建立功名的绊脚石。庞统极力撺掇刘备进据西川,诸葛亮却认为不宜出战。庞统的想法居然是:“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劝刘备“不可疑心,可急进攻”。
刘备要回荆州,庞统更是着急,不惜离间诸葛亮与孔明的关系:“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他草率出兵,结果中计,身丧落凤坡。刘备失去庞统这个左膀右臂,只好将孔明从荆州调离,留关羽镇守荆州,丢失荆州,打乱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蜀汉政权带来了极大损失。
综上所述,所谓的“蜀得人和”只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仅仅是从刘备得民心,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诸如徐庶、诸葛亮、糜竺、庞统等一部分士人的拥护,受到如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一些良将的爱戴等两大方面而言的。
刘备不仅一直提防着诸葛亮,而且过分依赖荆州旧部而排挤益州士人集团,也缺乏曹操、孙权那样的驭下之道,致使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彼此不满,相互拆台。蜀汉集团的内部矛盾,自取西川之后即或隐或显、或温或烈、不同程度地演绎着,到蜀汉后期全面爆发,终于导致蜀汉彻底覆灭。(老王不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