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0年代初,祖父生于虎山脚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四岁时因家境贫寒,曾祖父过“黑水”下南洋,这一去再也没回“唐山”。家里曾祖母含辛茹苦,和老曾祖母一起抚养祖父和伯祖父兄弟二人,撑起这个穷苦家庭。穷人孩子早当家,祖父从小虽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但他勤奋好学,经常在村里长辈“茶间”取经,善于聆听教诲,曾祖母慈祥醇厚,谆谆教诲,为祖父日后成长打下基垫。虽家庭穷苦,但祖父从小立志,做一个正派可用之人,锻炼身体,学习做人做事,建家立业。
东山解放后,县领导在农村选人当农村干部,因祖父为人公道,在乡里声名有耳,1950年起,祖父被县领导动员出来当干部,先后当任乡干所农委会代表、县第二公区土改干部、生产助理、农委会主任,县水产交易所副主任、白埕区副区长、县海带养殖场副场长、樟塘公社副社长。文革期间,蒙冤受屈,回乡劳动,时常被批斗。父亲时逢初中升学考试,因祖父被列为“四类分子”而受牵连,初中也上不了,十几岁只能早早出来“拉土车”赚钱合力养家,不能升学读书也成了父亲一辈子的遗憾。
1973年10月,通过多方努力和组织上关心关爱,祖父得到组织上平反并恢复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到大产海堤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参与当时全县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建设,大产海堤项目建成后,被组织上调任到县食品公司担任副经理兼尖山养猪场场长,1980年9月光荣退休。
退休后,祖父致力家庭家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是家里“牛犁耙”主力,记得自己小时候暑假期间,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不用上学,愁的是每天祖父都安排任务,根据农忙节点,放牛拣草是“必修课”,干农活是“选修课”,割收稻谷和花生、地瓜的时候,还得在他的“牛犁耙”后面做“清道夫”,他说,“眼睛要看仔细了,田里的每一颗粮食要捡干净,不能浪费在地里”;养猪他是能手级,他把尖山养猪场的经验带回家,利用家里自留边杂地建了三个猪舍,养了一只母猪和十几只菜猪,通过周而复始努力,几年后家里也建成两层的“一厅两房两灶卡”闽南厝,一改以前家里住房紧张问题。
因为热爱家乡社会事业发展,1990年,祖父出任旧山后村第一届老人协会会长,与村里的老乡贤合力筹建宅山村振先奖励基金会;1992年,他牵头成立旧山后村老人福利基金会,村里的老年人生病住院可以享受到慰问金关怀;1993年他牵头筹建村里的锣鼓队、舞龙队,活跃村民文化活动,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祖父一生为人光明正派,秉公办事,德名双磬,家风家训言传身教儿孙,受益匪浅,谨文随笔思忆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