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在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AM927)早间节目部做“江城晨曲”栏目的主持人,节目时间段是每天早上5:50至8:30,我和搭档负责周五周六的节目,那一年,中宣部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在研讨中我提出如果连家乡的历史都不了解不热爱,何谈爱国,因此提出做一档讲述吉林历史的栏目,在老主任邹玉的支持下,我找到了当时的江南师范学院(现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李澍田先生,李先生特别支持,他们开会研究决定派周克让先生与我合作,周先生当时年届七十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这得意于年幼时经常接触戏班,也是一位票友,并因此与一位后来成为国内京剧大师级的师姐产生了一段牵肠挂肚的美好情感,引得我几次想就此做一期节目),我们的节目就叫“吉林话旧”,周先生每周六的早上八点准时开讲,一共讲了33期,老先生风雨不误,感人至深。
节目结束后,老人把节目讲稿汇集成书,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吉林话旧》并在序言里介绍了我们的合作。
一晃27年过去了,后来老先生又去经济台讲过,再后来,我们就没了联系。
幸运的是,老人的70大寿与50金婚纪念是指定我做的司仪,当时我这样的活动也不算少,只有那一次我胆怯了,吉林市的文化大家悉数到场,金意庵、刘迺中等书法前辈的书法作品熠熠生辉,我一字一字的请教,生怕读错贻笑大方,在那个场合,严重感到没文化真可怕[呲牙]。
上面提到的那位女大师从外地发来了贺电,由我当众宣读,贺电落款本来是夫妇二位,周老特意告诉我,只读大师的名字[呲牙]。
我私下里问周老,您怎么没跟那位大师走到一起呢?老人一拍大腿,叹道:可不就是阴差阳错吗!
那是一个京剧甚为重要的年代,那也是很多人被时局冲得七零八落的年代。
不管时局怎样,不管年纪何如,真正投入的情感总是那么美好,那么年轻。
您好,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