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读了段慧民“做智慧班主任“设身处地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章节,颇有感触,其中的有些语句觉得很受启发摘抄如下:
? ?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 这里我比较喜欢用“特征”而不喜欢用“问题”这个词。 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年龄说什么事, 一个年龄段的孩子, 有一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 。过了那个年龄段, 你不教育 不束缚,不指责, 不强制,他也不会再有这个特征, 再去做那个年龄段的事情!
? ? ?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 是成长的必然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 但特征 不是问题, 更不是错误。
? ? ? 上网一搜便会发现有个别同仁硬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们怀着一颗为学生负责为学生好的心, 以爱的名义以教育的名义“强奸”人意 ,实施着戕害学生心灵的反教育行为。段慧民说教师若不从心理上回归到青少年时代 ,回归青少年的思想高度,很难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教育。
? ? ?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自觉的对学生多几分宽容, 多几分谅解,师生关系便多了几分和谐 ,也让学生多了几分亲师信道的情感和缘由。 所以,教育不仅仅是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瞪大眼睛去寻找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然后进行批评、教训、 规范,而应该是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而后想方设法示范、引导、鼓励 ,帮助学生成长 ,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 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才能感受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才能尊重学生的需求 。从而明白解决学生的事情 。我甚至偏执的认为:设身处地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设身处地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好的师生关系, 就是分数, 就是教育。
? ? ?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初中时,我最不喜欢上的课就是化学,因为化学老师过于严厉,一上课就提问上节课的公式,批评的语言很重。那时候觉得上他的课过于紧张,满脑子想的就是不要让他批评我。至于他讲的什么内容,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听课,心里被害怕充满了,哪有心思集中精力思考?后来,我就对化学产生了强烈的厌烦??杉?,让孩子喜欢这门学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老师。
? ? ?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每每想起都惋惜不已。 那是高考前三个月,高考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学校大门口走廊每天更新着“距离高考还差几天”的倒计时牌子,非常醒目。我们班向来聪明的一个男生(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只记得他姓范。)模拟考试不理想。那时,老师都让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大学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书桌角上。我清楚地记得他的理想是“人大”。他当时是以年级第三的名次考进高中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但是,毕竟是高考,压力都大。一天早读,他不知怎么回事,就趴在桌子上,大概是睡了。我们都能看得出来,他压力大,可能睡眠不好,早读精神困倦。就在这时,我们刚换的班主任(当时最受我们欢迎的帅气阳光开明的班主任李老师突发胃穿孔住院,临时由他来带班)走进教室,一看到范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其实,我觉得他并没有睡着。)二话不说,操起一本厚书,只听“啪”的一声响,班主任抡起书重重地拍在了范同学的后脑勺。范同学“噌”地就站起来了,一看,是老师,我不记得怎么对话,单只记得,最后范同学怒了,顺手拉起一个板凳就准备往老师头上砸去,可把我们吓坏了。很多同学上去拦住,总算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我当时特别同情那个男生,但是也特别理解班主任的心,他就是太负责任了,觉得快高考了,大家都在背书,他不应该睡大觉。我看在眼里,担忧在心里,担心的是,范同学本来是优秀的,因为这件事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我真想给他写封信,告诉他:大家都知道你这段时间压力大,模拟成绩不理想,晚上失眠,你可能只是想趴在桌子上休息会儿。但是,班主任也是为你好,只是有些心急而已,你应该原谅他。但是,那时,一他是男生,女生主动给男生写信,容易让人误解,产生不好的影响;二,我和他并不太熟悉。这样的顾虑让我最终没有勇气写这封信。只是在心里默默祈祷他能自己调整好心态迎接高考。
? ? ? 可惜的是,很快我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范同学放弃了他的大学梦,放弃了好容易走出山村,考取的重点高中,他转去了当时大家嘴里“混混生聚集的一所职业高中”,听说,后来职高也没上完,出去打工了……现在想来太可惜了。
? ? ? ? 我在想,如果当时原来的班主任在,这件事情不会这样处理,也不会发展到这样。如果临时班主任当时不那么冲动,不那么心急,设身处地为迎接高考的我们想想,看到他睡着了,安静地等一会儿,关切地问声“昨晚是不是没有休息好?睡会吧,能睡着是最可贵的,休息好,才能学习好。你睡会,我一会叫你?!被蛐恚峁筒换崮敲丛?,他也可能不会转学到职高,更不会辍学去打工。
? ? ? ? 所以现在我常常告诫自己,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心急,只看眼前的一点分数、利益,做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甚至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事情。因为,有些错误是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