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中国绿色画报》担任采编,受邀参加北大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国际能源研讨新闻发布会,社长临时要求采访与会的一位大人物,据说是美国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的一届能源顾问。
这个人物很出名,可我还是忘了。原因有三:我坚持一个工作原则,离开任何一个工作平台都绝不带走单位资料,并且会有意识的去淡忘,除非脑袋实在忘不掉;我不善于记住人名,更何况一个有名有姓的英文名,还不是身边的人;这个大人物与我相去已有两三年了,且只有一面之缘,我又一孕傻三年。我没记住他的大名,却并不代表他的权利和地位低下,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有关他的故事。
新闻发布会双语双译同步进行,拿开听筒,我很难与国际友人交流,好在身边有个优秀的口译,自愿帮忙参与采访翻译,采访在会后顺利展开。
我忘了自己当时提的具体问题,只是清晰的记得,不管我提什么问题,这位能源顾问都能用数据统计图一目了然的给我在电脑上展示,信服力可见一斑。在谈到能源国际战略位置上,他居然把美国、日本和中国在马六甲海峡和其他要塞之地的利害关系剖析的非常精准,作为中国人,不免有点害怕,自己对祖国的了解是如此的孤陋寡闻。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国际化的战略视野,精确化深入分析,这就是展现在我面前的一个美国人,一个我忘了名字的大人物。
社长采访他,“为什么你们国家的汽车尾气零排放?”对于国人而言,这种环保现象简直不可思议,提这个问题也算是环保意识超前。出乎意料,他回了一句“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算是普及了的常识,小学生都知道的?!背∶婧苻限危绱烁叨嘶ǖ奶锰蒙绯ぞ尤晃食稣庋奈侍??主要是两个国家的环保国情太不一样了,社长的发问其实代表了很多国人的心声,通过美国能源顾问的回答,能够更有表现力的传播,社长经常旅居美国,他心里肯定是知道答案的。这是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叉子。
回到报社整理资料,发现速记下的很多素材信息,普遍存在一个大问题:“美国…中国被…”美国在所有的话语表达中,都是主语,而中国在所有的句式表达中都是宾语,被美国被动表达着。经过一番思考,我在整理编稿时把语序调整了一下。把中国调整成了主语,把一些过分的指划调整为“美国朋友的友情建议…”加上他们那边发来的一些参考资料,整理完毕后,我发了一份给这个美国政府的大人物,也发了一份给报社社长,自己这边就开始尝试编辑排版了。报社这边,只等他们一个答复,就刊登。
隔了一天,我与他们那边沟通,他说翻译鉴定完毕就可以了。社长加话,封面无偿刊登他的个人照。没想到,再次与他们沟通时,他却这样回复:请不要刊登我的个人照片作为封面,我代表不了什么;翻译把稿件给我看了,与我的本意有些不符;请贵社不要以我的名义发表任何言论,否则我会诉诸法律。这次稿件是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编辑的,严格的还原了现场情景和人物语言。想必,就是把美国换成了宾语,把中国换成了主语。
社长听到他们的答复后,就示意停止编辑刊发。说实在的,我很佩服这个大人物,用数据说话,精确分析,特别是在他国不图个人虚名,用法律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作为中国人,也该懂得尊重他人他国荣誉利益,你拒绝荣登封面,我们也停止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