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星期我去听了李欣频老师的一堂课,在刚开始的时候,李欣频老师说了一句话,读书要读书里没有的。
当时我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这两天我在写年中复盘的时候,看了我这半年读书,有了一点点想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通常我们看一本书会把书里概念,金句做整理,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每一本书都会有一个概念或者是多个概念。当我们看的书越多,学习的东西越多的时候,脑子里累积的概念也就会越来越多。
举个栗子
提到极简主义,那一定绕不过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在断舍离中,有三个字是核心: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而这三个观点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足够少,足够好?!?/p>
但我们会这个本质上其实还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概念,
比如:二八定律
比如:精要主义
这些概念都在告诉我们,都是倡导我们抛弃大部分不重要的,只留下对我们生活中,那些少却足够重要的东西。本质都是足够少足够好。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感觉看得书很多,道理都懂,但是当我们要用的时候却什么都用不出来。
当我们看的同类书越多,同类概念越多,我们可能也都知道他们都是一样的道理,就好比我们再说以结果为导向,那你可能立马反应过来这是逆推思维。其实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有没有试着去把它变成自己的呢?
以前我有个同学,他能够把一个例子写在不同的作文题目中,最关键是老师每次都说他的例子很棒。我就很好奇。后来他告诉我,因为他已经把这东西变成自己的了。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他都可以用这个例子去说。其实现在想想也不什么高深的东西。就像目标管理,我现在已经可以闭着眼睛就做出来,原理是一样的。
我们经常说,读书是为了用,但是怎么用呢?这个转换的过程我们思考了多少呢?又把多少概念转换成自己的理念了呢?
如今我也是在同类的概念中提取了一个本质,作为自己的理念,再通过这些概念去论证。
读书就要读书里没有的,这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知识架构的重组,也是一种强制性的思考并且调动已有的概念,从而进行本质叠加。
一本书只会告诉你这本书的概念,并不会帮你进行本质的提取。一味的进行知识存储并不能让知识发挥出作用,顶多只是让你有了一堆盖房子的砖头。但要变成房子还需要自己动手才可以。
这个世界也并不是努力就会成功。所谓的努力就会成功,骗人的,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没有人一是一开始就不努力,就愿意做一个不成功的人。成功需要有方法,学习也是。
老师只是把他会的知识教给你,如果想要学习更有效率,那就必须找到自己的刷子。
读书的方式很多,你是否找到了属于你的方式了呢?是否读到那个书里没有的东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