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读了很多书,老记不住。怎么办?
这个问题,默认了读书是为了记住知识,以“记住”来衡量学习效果。这是应试教育产物。
而以“记住”为目的,必然导致低效学习。比如,背诵、抄写、默写……这就背离了学习的初衷了。
采铜说:“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技能,才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凹亲 ?,只是囤货,货往哪里运,不得而知。
那么,读了很多书,怎么知道是否具备技能了?这就需要自检了。我用这3块试金石自检: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设计作品。
1、解释现象
我从16年开始学习如何学习,陆陆续续读了50来本书,费曼学习法、刻意练习 、场景学习法、生成效应、测试效应、交错效应、间隔效应、缺口理论……信手拈来一箩筐。
感觉学了不少,可究竟学了几成火候呢?我试着观察一些现象,看能否给予解释。
记忆的现象,如:吃力地回忆单词,想起来后,经久难忘。
为什么呢?
这是记忆的必要难度理论,有难度地提取,能加强记忆。所以凭空回想比看书反复背诵,效果更好;间隔地复习,比立马复习,效果更好。
同理,经常看到一个面孔,感觉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是谁。绞尽脑汁回想,终于想起来了,久久难忘。
能力的现象,如:马云叫你去旅游,你不要去桐庐。
为什么呢?
因为桐庐不能扩展你的眼界呀,发达地区可以。到发达地区去旅游,符合能力习得模型里的“最近发展区”。人们在最近发展区里沉浸,才能快速提高。最近发展区相当于刻意练习里的“学习区”——脱离于舒适区之外的学习区域。
这也是为什么学书法要临摹,成长要对标,学写作要模仿的道理。临摹、对标、模仿都处于最近发展区呀。
知识管理的现象,如:李叫兽每学一个理论,总要举5个以上的例子。
为什么呢?
举例子,实际上是在知识场景化。在知识层次模型“道-法-术-器-例”里,属于例。是完整的知识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在具体的场景中被唤醒,举的例子越多,再次被提取的概率越大,越能与将来的新场景匹配,哪怕不是原生场景,因融会贯通了,也能提取知识。
可以说,你有多牛,就看你能举多少例子。
作为陪读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总能接触到许多学习的现象,诸如:春游后总要写游记,看电影少不了观后感,每天读半小时书,写了几百篇还是流水账……试着去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一下子就试出来了。
去解释现象,这是学习力的表现。
2、解决问题
我经常泡“问题浴”,然后看看自己能否解决,以此来检验知识的边界。
学PPT,我就在开会时泡“问题浴”:几十份汇报课件呈现出来的问题,够你把所有的知识搬一遍了;学写作,就在陪读时泡“问题浴”:小朋友写作文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够你喝一壶了;学健身,就在健身房里泡“问题浴”:教练指导别人,跟着做,暴露的问题不是一个两个。
问题是能力的试金石,问题,反馈你的知识结构、检验你的知识域。
当你学到一定程度,就试着去解决问题,如果可以,就到极致复杂的环境中解决问题。
马占凯老师提倡毕业生到急诊科去历练,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长得快。急诊科就是一个问题集中营,各种疑难杂症,痛快洗个问题浴。
3、设计作品
同事小丽准备分享摄影构图。我发了这张图让她分析。这图来自朋友圈,一下子吸引到我了。
“为什么这图很有美感?”
原来,这图用了“黄金分割构图”及“S形构图”。图中的美女正好落在黄金分割线和黄金分割点上,公路取了S形的景,近、中、远展示了层次感——深合构图审美。
然后,我思考了一个问题,检验了自己的能力。
“捕捉没问题,设计呢?”在朋友圈捕捉到美图,并分析美在哪里,这里可以做到;但让你设计这个构图,却很难。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等于有一双创作美的手。这是两个能力层次。
意味着,试着设计作品,能进一步提升能力。
采铜在《精进》里提到了知识的设计式操练。比如设计一款新概念汽车,你会跨领域融合多专业的知识。
同样,去设计一篇文章,设计一页PPT,设计一堂课,在更高层次试炼能力。
总结
“记住”不是学习的终点,技能才是。
读了很多书,怎么知道技能具备了没?可用这3点自检。
去解释现象,现象背后有本质,有成因;解释现象是学习力的表现。
去解决问题,泡“问题浴”,试着自己解决。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促进成长。
去设计作品,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一双创作美的手。这是更高层次的能力。
当你做到这3点,知识早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