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纪年》
作者: 刘乃和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出版年: 2012-4
页数: 118
装帧: 精装
丛书: 海豚书馆
ISBN: 9787511007834
刘乃和先生师从陈垣先生,1947年毕业后留任援庵先生助手直至1971年陈先生去世,参与了《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通鉴胡注表微》、《史讳举例》等多种陈著的修订。这本小册子讲了干支纪年、月、日、时;年号纪年;中历西历等三个问题,既简要又透彻。
以下是推特读书笔记。
-
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因甲子居首,故称这个排列为六十甲子。其中干支名称,参差错综,故又称花甲子,后谓年满六十为“花甲”,即由此而来。
掌握某月的朔日干支后,可用以??笔肥椤V谢榫值阈1径氖分?,利用朔日干支校正史书纪日错误不少。如《北史》2《魏本纪》:“太延二年夏四月甲申,皇子小儿、苗儿并薨。”这条校记曰:“诸本申作寅,魏书作申。按是年四月壬午朔,无甲寅,甲申是三日。今据改。”
-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用地支表示。一昼夜分十二时,是从汉代开始的。古时“刻”与今不同,古一昼夜共一百刻,今一小时分四刻。
-
古时把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份相配合,名为“月建”。古人认为气始于冬至,故夏历以冬至所在月,即农历十一月为子月,按顺序下推,则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等。
-
月建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以月建的地支配以天干,则成此月的干支。干支纪月办法,只要掌握其规律,则甚易考证。
与干支纪月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岁首异建,即岁首的月建有所不同。古代基本上以正月为岁首,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但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其不同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名为“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
-
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下列夏、殷、周三正的月份和季节对应表,可看出其不同。
虽然月建不同,但夏殷周三历的四季月份不变,都以正月为春季的起始。殷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二月,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都相当于夏历的冬季,所以季节的冷暖不同。
秦以前历法不统一,不同地区使用的历法不同,故先秦古籍所记载的史事,由于史官在不同地区,所据历法也往往不同。例如《春秋》和《左传》记事年月有时不同,甚至同在《左传》一书中的记事,年月有时也不同。这大都是因为所据史料来源于不同地区造成的。
这一时期,在《史记》有关本纪及《汉书》武帝前本纪,用编年记事时,十月为岁首,看得很清楚。往往某年开始即为“冬十月”,然后十一月,十二月,春正月?!锻肥潜嗄晏?,这样的记载更明显。
汉初都是岁末置闰,故都是闰九月,称为“后九月”。
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五月,改用夏正?!逗菏椤?《武帝纪》:“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新改的历名为《太初历》。夏历沿用到今天,已二千多年,仍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
二千年中也曾有四次改历,分别是王莽、曹魏明帝曹睿、武则天、唐肃宗李亨。
-
干支纪年一般认为是从西汉后期开始。今各种年表之中,汉以前的干支纪年,是按甲子顺序逆推追写的。干支纪时、纪日、纪月,现代都已不常用,干支纪年则延续至今。干支纪年中的天干与公元纪年的末位数字正好一一对应。
-
公元前纪年则与此相反。
-
唐宋时北方诸族即有以鼠?;⒌仁锛湍暾撸辉骋磺耙远锛湍?,统一后仍有年号纪年与动物纪年同时并用者。元朝自太祖成吉思汗开始,到世祖忽必烈,中经太宗、乃马真后、定宗、宪宗,共五十多年,无年号,用动物纪年。
我国用帝王的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前后共二千零五十多年。年号纪年之前,是用帝王、诸侯即位的年次来记事。史书记载时则连帝王谥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鲁隐公二年等。谥号是帝王死后才有,他们在位时,只称元年、二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十一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但这个年号不是武帝当时所定,是后来追加的。武帝亲自明令颁布的第一个年号,是他即位第31年的年号“元封”。
武帝即位后,最初仍用元年、二年等数字纪年,每六年改元一次,后采有司建议,才建立年号。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币虼艘哉饽晡λ哪?,追加前三年为元鼎元、二、三年。元鼎六年四月登封泰山,下诏“以十月为元封元年”。汉初为十月为岁首,即自明年开始为元封元年。
自汉武帝后到清朝末年,两千年来都有年号,只有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九月至次年四月没有年号。当时肃宗取消上元年号,只称元年,但次年四月肃宗死,其子代宗即位,改元宝应,称宝应元年(762年)。其间仅几个月无年号,年表上不为人注意。
汉武帝建元以后,凡新君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历代相承。但也有新君不改元者,如唐哀帝用唐昭宗末一年号天祐(904年);五代后汉隐帝用后汉高祖年号乾祐(948年);后周世宗用后周太祖年号显德(954年)。都一直未改前帝年号。
历代年号共约八百多个。有的皇帝常常改元,年号很多。明朝以前的皇帝,往往改元一二次至十几次,故一帝不只一个年号。年号最多的是唐武后,在位21年,共有17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4年,共有14个年号。
清朝入关前,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入关后一帝一号,但咸丰帝于咸丰十一年(1681年)七月死,载淳七月即位,改年号为祺祥,十月又改元同治,以明年(1682年)为同治元年。故祺祥年号实未用。
新帝即位改元,一般都是从次年年初开始用新年号。但也有从本年年中开始用的,如唐庄宗同光四年四月明宗即位,改元天成,即于本年四月开始为天成元年(92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宗即位,虽本年只余七天,改元后即称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有时一个皇帝多次改元,一年里有多个年号。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三月朔改元延康,十月魏文帝即位,改元黄初,称黄初元年。则这年有三个年号。也有同一年内几个政权并存,各有年号者。如公元400年,东晋、北魏、北凉、南燕等各有年号,这一年有十个年号。
年号都选用吉祥福禄的字,很容易重复。重复的年号共有二百多个。如太和、太初都用过多次。不同朝代的相同年号,尚不易致误,同朝代同年号,或虽不同朝代而同时期的政权同年号,就很容易搞错。
同朝代同年号更易搞错。如建武这一年号用过七次,其中西晋惠帝(304年)和东晋元帝(317-318年)都用过,二者只差十几年,如果只写“晋建武元年”,就不知是哪个建武。
历史上用某帝王的年号纪年,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正为一年的开始,朔为一月的开始。正朔原意即元年第一天,引伸之即为纪年。奉正朔,即奉行某皇帝的纪年,也就是服从某个朝代统治的意思。
清末革命党人反清,不用君主年号纪年,乃采用黄帝纪年或共和纪年。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乃以是年为黄帝纪年4603年。共和纪年是自公元前841年往下推算而来。而康有为等人也曾主张用孔子降生纪年,以戊戌(1898)年为孔子降生2475年。
阳历全称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制定的历法,今国际通用的公历即阳历。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赫吉拉历,又称回历,就是阴历。
我国一般所称的阴历、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阳历的特征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年、月长度都依据天象而定。
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季节,依太阳周期来推定,在西历中日期有定,前后所差不出一二天。其中有12个中气,12个节气,统名为二十四节气,又名二十四气。
古籍中很早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礼记 月令》、《淮南子 天文训》已较完备,两《汉书 律历志》里都记载得更明确。
中历的闰月,在汉武帝太初改历前,都置于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太初改历后,就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这个置闰办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未变。中历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十九年七闰。
中历年号纪年,都是用“年”记数,但也有不称“年”而称“载”的,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自天宝的第三年(744年)正月初一,至肃宗至德的第三年(758年)二月初五日之间,称“载”。共历十四年一个多月。
-
我国使用电讯以后,电报常用韵目代日。通常用的韵目是金朝的官修韵书《平水韵》,上平、下平声各十五,上声二十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
代日通常用上平声十五个字,接上声第十六至二十九个字,再接去声第三十字陷,来代表三十天。有时也用下面一个韵目的字,即表上每一栏的第二个字代替,如二十九日为豏字,有时用艳字。三十一日则用引或世字,大概是因为引字字形像31,世字像卅一。这两字非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