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也叫桑蚕、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桑叶为食,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大约是2000年以后,娘家村里兴起了养蚕热,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爹娘也种了2亩桑地,开始养蚕大业。
大家都叫它们蚕宝宝,还不许说它们的坏话,不然它们会不开心。不开心的后果很严重,它们会生病,生病之后自然无法正常吐丝结茧,甚至会死掉。
从幼虫到蚕宝宝吐丝总共大约50天,因为时间短,收效快,所以当初很多人都喜欢养蚕。我没见过蚕宝宝的卵,一般蚕宝宝分到村里,先在村里养一段时间。
卵到幼虫的时期,因为太小,不好喂养,都是先在村里集体养,请村里一些年轻细心的女人去照顾。稍微大点,才分到各家各户。
蚕宝宝是放到纸上往下分的,每张纸上的蚕宝宝数量差不多,具体多少我不清楚,据说一张纸大约是可以产45公斤蚕茧。
那时的传统养蚕每年从4月份开始,10月份结束,一年能喂四季,春,夏,早秋和晚秋。夏天太热,不容易成活,早秋比较忙,顾不过来,所以爹娘只喂春天和晚秋两季。
只记得开春桑树发芽的时候喂得少,只能喂一张纸。秋季桑树叶子多,可多喂半张。村里年轻人聪明能干,桑树长得好,又不怕受累,2亩地桑树也有喂两张纸的,甚至两张半,最多能喂三张。
蚕宝宝很娇嫩,桑叶是不能打农药的,蚕宝宝的屋子里也不能打灭虫剂。屋子提前用生石灰杀毒消菌,还得前后窗通风透气。
屋子里的湿度和温度也有要求,我记得屋子里都放置温度计,及时发现温度湿度是否合适?温度低的时候还要准备炉子,必要的时候需要加温。
门窗必须有窗纱,防止苍蝇蚊子进去,否则蚕宝宝会不开心,生病就麻烦了。我们去采桑喂蚕的时候不能用香皂洗手洗脸,还不能涂护肤品,怕伤害蚕宝宝。
蚕宝宝幼虫领回家,一般都提前在屋子里或者大棚里埋上几排木棍,上面横着竖着绑上几根竹子。竹子上面放养蚕宝宝的草帘子,最多的时候要放置上下两层。
幼虫的时候,放置在一张草帘子上,需采嫩叶喂养。一片叶子可以喂好几只蚕宝宝,所以幼虫的时候最轻松。蚕宝宝经过4次蜕皮,才能长成成虫。
每一次蜕皮,蚕宝宝都会休眠,不吃不动,表面上看着在休眠,实际是在蜕皮,才能继续长大。这时候不能打扰它们,也是人们休息的时候,大约一天时间。
随着蚕宝宝长大,草帘子也分得越来越多。它们吃的桑叶也越来越多,最后一次蜕皮后是最累人的,要不停地采桑才能供上它们吃。
喂蚕的时候,满屋都是沙沙声,像下雨一样。放桑叶的时候,后面的帘子不等分完,前面的就吃完了。好像每隔6个小时喂一次,夜里也不能间断。
采桑更是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的。雨天最累人,刚开始时穿雨衣,雨披,都不行,身上会淋湿,后来我买了雨衣雨裤才得到改善。
前面喂蚕过程我不参与,最后的喂蚕时间我得回去帮忙,因为他们两个人忙不过来,太累人。不光采桑忙,喂蚕宝宝累,还要及时清理粪便。
蚕宝宝白白胖胖,很可爱,触摸手感也很好,又嫩又滑。虽然样子和豆虫差不多,却不像豆虫那么可怕,不过也有一些人害怕不敢拿。
蚕宝宝经过4次蜕皮,发育到5龄末的时候,就逐渐停止吃桑叶。排出的粪便也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身体收缩并呈透明状,这时称为“熟蚕”。
熟蚕头胸部昂起,8字状摆动,寻找地方吐丝结茧。吐丝结茧的时候叫簇蚕,要把它们一只只放到蚕簇上。这个比较麻烦,需要很多人来一起帮忙。
必须尽快把蚕宝宝放到蚕簇上,不然它们就会爬得到处都是,因为它们等不及,要吐丝结茧。我记得姨和姨夫也都过来,还有前后左右的邻居,听说谁家要簇蚕,都会过去帮忙。
当时儿子还小,也就2岁左右,我回娘家都会带着他,他从那时就开始帮忙干活了。我们把蚕捡到盘子里,他负责端过去给姨夫。姨夫守着蚕蔟,把蚕倒在蚕蔟上。儿子不怕蚕,敢用手直接拿,不过好像没祸害,还是懂点事的。
蚕簇上的蚕宝宝满了之后就挂起来,它们爬到蚕蔟的小格间里开始吐丝结茧。当然也有调皮的蚕宝宝会两个钻到一个格子里,也有的爬到蚕簇边上,需要及时处理,不过大部分还是乖宝宝。
期间要不时查看,有时它们吐的丝会把相邻的蚕簇缠在一起,需及时分开?;挂皇卑巡洗厣舷路蛭媳Ρκ峭吓赖?,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三天的时间。
蚕茧最后从蚕簇上扣下来,卖到蚕茧站,养蚕工作才算大功告成。蚕蛹是很干净无农药无害的,至于有些人吃蚕蛹中毒,那是储存不当的问题。
起初养蚕在西屋,空间太小,簇蚕的时候需要在院子里用塑料布搭个棚子。狗,猫都过去捣乱,需要好好看护。簇蚕如果下雨,那就糟了,蚕蔟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白忙活了。
后来爹把伯父的旧屋拆除,搭建了一个棚子,才宽敞一些。簇蚕的时候不用担心猫狗捣乱,也不再怕下雨。随着父母年龄渐大,力不从心后停止养蚕。
桑树也都被砍掉,记得当时边采桑叶边吃桑葚,嘴巴,手都都被染成紫色??上鞘碧?,没空摘桑葚,大部分都烂掉在地里。
如果是现在我会采集一些桑葚做酒,可惜不知道是蚕茧便宜,还是人们嫌累,都不再养蚕。所有的桑树也都被砍掉,重新变成耕田。
我为此感到好遗憾,桑叶,桑葚都是好东西,连蚕宝宝的粪便都叫蚕沙,能明目。我记得娘还用蚕沙给儿子做了个小枕头,可惜后来丢弃。
有些记忆已经模糊,我上网百度了一些资料,发现现在的养蚕业已经从传统的一年三至四次,增加到一年十二次。养蚕的收入,从原来的靠天吃饭,变成了固定而且高薪。
茧价不再随行就市,甚至有了定价权,规?;先貌霞氲闹柿恳灿辛撕艽蟮奶岣摺?/p>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那些曾经的苦累已经渐去渐远,随风流逝。希望能把它们留存在文字里,作为忘却的纪念。???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