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全书38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从具体形象的案例出发,分析儿童行为及其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引导父母感受不当的行为反应与适当的行为反应,采取场景化的方式一一阐述育儿教养理念,比如多个孩子的公平问题、处理孩子与小伙伴的冲突、孩子不肯睡觉不肯吃饭、看电视等等,极具实践指导意义,作者行文没有说教,一切理论都化在实例中,一切结论得来水到渠成,令人信服。这本书对于两个或多个孩子的家庭,更加富有意义。
全书核心在于,如何以民主、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定位,形成稳定的内在自我,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规则、承担责任、合作共赢。
托叔精读下来,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对“爱和自由”有矫正效果,但要做到真正的民主、平等和尊重,任重而道远。
第一要务是自身认知的改善;
第二便是在新理念武装下破除一些习惯或传统做法;
第三是积极探索实践,在行动中有觉知地不断调整修正。
一、刷新认知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只要一部手机,装几个app,各种新概念新理念会以各种名目铺天盖地地对我们进行轰炸,没有火眼金睛和较好的定力,也许会在一段时间里被其中某一个给带坑里去了。很难评说,信息爆炸时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不好的东西会被摧毁,然后好的东西会自动呈现,只要我们不拒绝刷新我们的认知。
本书的作者一开篇便以一个全人类的视角在刷新我们的认知: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
文中也偶尔出现类似关于民主的言论,作者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来看待家庭教养问题,意义重大。对大环境变迁的忽视,是我们极易犯的坐井观天的错误。
人,是社会的人,是不可能脱离大环境而存在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环境里,我们是推波助澜的一员,也是承担推波助澜结果的人。一切都在变,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甚至极为微小的变化,导致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在缓慢而不易察觉地与历史过往划清界限。认清这些,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富有战略意义。
民主、平等和尊重,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不论能力或性格有没有差异,都有权力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那么,由人组成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个家庭成员都享有民主、平等和尊重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
当然,我们会说,孩子那么小,他懂什么?等他长大了,再跟他讲民主讲平等讲尊重也不迟呀。父母常常做的有害无益的事情就是,我们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殊不知,孩子不是机器,不是设定好程序,就能迅速切换。这里,又需要刷新我们的另一个认知了。
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发生的规律。事物不会无端地发生,也不会无端地结束,它必定会经历一个过程,这中间会有突破,也有冲突,时进时退,在反复中前行。
很多矛盾和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我们耐不起性子而导致的。比如,二胎问题,大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小婴儿,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这本身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这种心理有觉知的父母会以平和稳定的心态来看待,然后对大孩子的行为做出理智地引导,帮助他尽快适应新的角色。但仍然会有很多父母,会为这个问题而焦虑恐惧,甚至为此不敢生二胎。
孩子会犯错,也会从错误中成长。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作者提倡,不论多大的孩子,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父母都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给予平等和尊重,把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确会有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矛盾产生,但那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必然阶段,遵从它的发展规律,让结果自然呈现。
2、传统做法vs新做法
书里到处都是用平等尊重的新方式取代传统方式的实例,每个实例就是身边亲切实在的家庭生活场景,非常实用。读来深感,若能如此行事,首先定能休养自身,其次,孩子会在很好的环境里形成稳定和谐的内在自我。
比如,我们常?;崮帽鸬暮⒆印⒒蛘咴诩依锛父龊⒆又浣斜冉匣蚱兰?,还有的时候,我们会以某种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更经常地,我们不自觉地对弱小的孩子产生怜悯,放弃一些原则。而这些,无一例外地都在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比较和评价,常常带着极强的主观色彩,它们常常带着评价人的偏见和认知局限,但却被评价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不论是受挫的一方,还是领先的一方。它会误导受挫的一方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也会让领先的一方形成需要时刻保持领先的心理,极度消耗一个人内在的力量。
同样的,奖赏和惩罚一样有害,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孩子是因为在事情进程中做了贡献而获得满足、或犯了错误而感到沮丧,满足和沮丧本身就是极好的滋养,而不是奖励和惩罚。在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父母看见孩子的努力或不努力,看见他们因这个过程而自然地承担结果和责任,就够了。父母没有权利奖赏或惩罚孩子,就像父母也没有权利去为他们承担结果和责任一样。
还有一种最可怕的——怜悯,我们常常对弱者表现出这样的态度,“温柔的陷阱”。因为怜悯,我们常?;崽嵝盐O?,会过度?;?,会丧失原则。事实上,怜悯反而会挫伤孩子的勇气,激起他们的恐惧心理。人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在父母的怜悯的态度里,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于是便不敢行动、更加懦弱,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
3、积极探索实践
作者对于关系的把握也许是解决很多矛盾的好方法。他认为,孩子与伙伴的关系,比如冲突,应该留给孩子们自己去处理,父母不应该去干涉,父母的说教、讲道理或者插手帮忙,只会变成战争的武器,反而导致矛盾升级。还有,孩子与祖父母的相处,或者说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父母不宜干涉,应该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即便是溺爱,只要父母自身做好了,孩子便能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有能力辨别。
对于“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这个问题,也许作者并没有危言耸听。
我们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时,其实是在展示我们比他大、比他好、比他有能力、比他有经验、比他更重要,会更加强化我们比孩子优、孩子比我们差的想法。最后,我们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
那么,问题来了:把平等和尊重都给了孩子,不干涉,把他当成一个人,一个朋友,那是不是父母就可以不作为,可以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展了呢?
恰恰相反,父母作为引导者,挑战更大了。
我们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保持警觉,慎言慎行。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当的行为时,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告诉孩子,我们怀疑他们有这样错误的行为目标,孩子对自己行为背后的目标毫无所知,说出来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不动声色地往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心,划清必要的界限,把孩子的权利交还给他,也不要让孩子侵犯自己的权利。放手让他去尝试,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先沟通一下,看看是否需要帮助。
另外,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活中有些事情需要刻意训练。父母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常规部分。比如,穿衣服、做家务、养成阅读习惯、运动等等,一个一个技能来,有耐心而循序渐进,而且要确保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到同等的训练机会和时间。
此外,平等和尊重还应该体现在一些有规律的家庭生活,它们让生活平稳和谐,每个家庭成员都予以遵从,不论父母儿女。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与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与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这个底线。比如亲子游戏时间、一起分担家务、旅行等等。
在许多具体的建议中,作者提出了家庭会议的做法,的确, 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组织,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可以成为维持家庭生活平稳有序持续的方式。在家庭会议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趣事,或者陈述自己的观点态度,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制定方案和规则,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和尊重,从而确保了生活和谐有序。
愿景总是美好的,关键是在行动中践行,调整,前进。记住,原谅自己的反复和健忘,如此甚好!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本探讨儿童教养的书,而是对我们成人自身的反省。全书都在倡导的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大原则,对于一切的关系,都若如此,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