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以前孩子尽量别和父母生活的,有的成年人的情绪生活不健康,这与她的分离体验分不开的,初中以下的孩子尽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谁对我们生活在一起越多,对我们的影响就越大
我们在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是怎么被发展出来的,我们作为婴儿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照料是抚育人的响应去完成的,我们哭,我们笑,抚育人给我们什么反应,我们就得到满足,我们就是信任和安全的基础就打下来啦
依恋模式:安全型
恐惧型,矛盾型,
安全型妈妈和我在一起很安心,
不安全依恋模式,就是我们说的,矛盾型,
恐惧型: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惶恐不安,我就怕她离开,如果妈妈走我的情绪就会剧烈奔溃
矛盾型: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拒绝你,妈妈走了回来啦,我很生气,我拳打脚踢,妈妈走了又不允许她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在一起舒服,不在一起也不舒服
回避型:我在一起的时候反应淡漠,走了我没反应,我回来我也没有反应。
婴幼儿的关系模式会成为一个人的内部工作模式,成长的关系模式也会发展为这四种依恋模式
作为成人我们有我们的依恋模式,比如我们是安全型的模式,我们会成为权威型的父母,对人持有一个可以关怀她,既能响应她关怀她,指导她,向她提要求
作为倾注型的父母,你可能会比较溺爱孩子,比较粘着孩子,在孩子青春期你是不会让她独立的,你就怕放手
冷漠型就会成为忽视型的父母,恐惧型就会成为专制型的父母,我们与孩子也是深受我们依恋模式的影响
我们的关系模式她就好像内部工作程序一样,我们与父母建立情感关系开始,到我们建立情感关系,到我们做父母一脉相承,除非我们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进行觉察,进行调整,进行校正,否则它就像一个设定好的程序,我就按照这个程序来走了
需要理解我们的来时路才能够理解今天我们是这样的面貌,我们探询这个秘密是为了更好地接纳自己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我们总是盯着这个果,为什么我是这样的,我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这是一个静态的状态,这是历史成因,沿袭而来的路径,回到这个路径探讨这个关系,我才能够直面自我,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
原生家庭的创伤最明显的表现是 对真实自我的拒绝
我们在原生家庭某些部分被父母拒绝的,我们就会演,一种是表演,一种是遮掩
无论是遮掩还是表演无非都是戴上了一种面具,
一种是模范生,别人家的孩子,那些成为大众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模范生,为什么他们如此完美,如此追求完美,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只接受完美的他们
追求更好的自己,和追求完美的自己有何不同
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因为她相信一点她不完美了就不会有人去爱她。
叛逆者,老师的孩子常常就是这两类,要么是叛逆者,要么是模范生
叛逆者是对抗父母的要求,都是一种面具,隐身者照顾者,非常乖巧,非??悸瞧渌说母芯?,牺牲自己,消极回避自己的需求,缺乏主见在关系中喜欢牺牲自己讨好他人
家庭小丑,自黑,然后用搞笑啊,你说我的,我就直接就说,贬损自己,用搞笑啊,用这些哗众取宠的方式
还有超控大师,极端控制的爱,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极端控制的爱,我们看到极端个案,孩子结束生命的,孩子杀害父母的,她对孩子的爱控制性非常强的,会让孩子人格发生扭曲,
戴面具就是一种防御不是没有代价的,会损伤我们的功能,如果一个人心灵包上硬壳的话,也会让自己的很多心理功能受到损伤。首先会变现在情绪的混乱,或者情绪经常是变形,本来是悲伤,但是以怒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咆哮,这都是情绪混乱
第二点我们对关系的防御很强,总会认为我们会被伤害,充满假象,我们的心不能是孤岛,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是需要与人之间流动情感的,社会的关系网很单薄
第三点就是无力感,内心没有力量,想的很多,做的很少,强烈的自我拒绝,过高的防御,
让我们心理机制失去秩序,伤害我们自己
心理边界感很差,比如我们看一部戏没有演好去骂家人,我们闺蜜的事情是我们的事吗?很多人没有这个边界感,因为我们人格可能给我们自己长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