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职业规划,是在大学时代。
当时的就业指导课上,老师简单介绍了我们专业的几个就业方向,然后就公告了学院的就业指导大赛,说参加比赛有绩点加分。
为了加分,我积极踊跃地参加了比赛。
我还记得当时自己从网上找了好几种测评工具,对照着学姐的参赛方案,一个一个测下来,接着从若干可能的就业方向里,挑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最终,我的参赛作品,是一摞十几页的《职业规划书》。
职业规划=测评+报告
这是我最初的定义。
进入职场半年,我的工作遇到了很大问题,屡屡面试碰壁,想跳槽而不得。
机缘巧合之下,我再次接触到职业规划,然后像抓住救命的稻草一样,紧紧地,一丝不苟地跟进了一门在线课程。
一个月的课程中,我学会了认识自己,学会了认识就业环境,然后锁定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并在课程结束后的两个月里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职业规划=定位+方向
这是我在经历职业发展的初体验后,给职业规划下的第二个定义。
2020年3月,我进一步学习了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拿到了高级生涯规划师的证书,咨询之外,还以旁观者的身份访谈了20位职业规划咨询客户。
他们中,
有在疫情期间进行“超前规划”,然后逆行跳槽,收入翻倍的;
也有在遭遇职场困境后,仅凭调整心态,就能继续顺利发展的;
有经历多次跳槽后,职业机会越来越逼仄,咨询后重新上阵的;
也有在面临两难选择时,洞见第三条路,而后决定转型或深造的。
企业高管、职场妈妈、体制内人士、初出茅庐的新人……他们的经历,让我对“职业规划”或者“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借着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讲一讲,我对“职业规划”的理解,已经那些受益于职业规划的咨询者们。
1.“眼下很好,但我还想更好”
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会在什么时候想到做职业规划?
曾经,我认为职业规划是用来“救火”的,好像大多数人只有在求职无望,跳槽碰壁,裁员降薪时,才会想起还有职业规划这回事儿,才会想到花钱找专家做咨询。
但在访谈之后,我发现职业规划还有另一个作用,“助燃”,也就是帮助那些原本发展顺遂的人,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更稳。
小苏毕业2年,咨询时在一家外企做HR,工作体面,收入稳定。咨询后,他在疫情期间转行跳槽,进入管理咨询行业,收入进一步提升。
杉杉工作3年就升任部门经理,前景一篇光明??伤锤惺艿阶约耗谛挠行┙驹?,咨询结束后,她决定沉下心来,走稳职场进阶的每一步。
职场妈妈肖肖身在体制内,家庭美满,工作也很有保障。咨询后,她没有立刻转型或跳槽,但却暗自开始发展业余爱好,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由职业。
他们来做付费咨询,身边有很多人都是不能理解的——
“工作哪哪都好,生活啥也不愁,瞎花什么冤枉钱?这不是凡尔赛吗?”
殊不知,我们如今生活的环境,就业的环境,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今天的稳定、体面,难以保证明天、明年还依然是稳定与体面的。
职业规划,是在“温水”里不停折腾,时刻感知环境的变化,为明天做好充足准备,始终掌握职业与人生的主动权。
2.工作没变,心态是最大的改变
找到一份好工作?工作立刻得到晋升?咨询后收入翻倍?
访谈后,我发现像以上这种“惊天大翻盘”往往是少数派。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妨理性思考一下,那些长时间打着“做了XX事就实现财务自由”旗号的文章,难道不是营销号的套路吗?
职业发展想要有大的改变,往往是人发生了改变。
我想,不用我明说你也知道,进入职场后,那种学生时代考前临时抱佛脚就能得高分的事件,实在是太少了。
的确,我也访谈到了跳槽后收入立刻翻倍的人,但这些少数派多有着经年累积,升职加薪于他们而言只差“临门一脚”。
大多数来做职业规划的人,咨询后最大的改变都是心态上的改变,是思维模式的改变,继而带来了行动上的改变。
访谈客户小南,工作3年换了7份工作。一开始,是他挑选工作,遇到不顺心就裸辞;慢慢地,是工作开始“抛弃”他。因为小南的职场稳定性太差,加之疫情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他很难通过试用期。
咨询后,他开始直视自己身上的问题,第一次意识到“不会游泳的人,换个泳池也没用?!?/p>
心态改变后,他在找工作时就多了个心眼。以前接到通知就去上班,现在会多加思考,做足思想准备,因为一旦选择了某份工作,他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内向的职场新人小婷,以前遇到问题从来都是被动接受安排的一方,不擅长跟同事们沟通,更不懂向上管理。受到性格的限制,她在办公室里的地位慢慢边缘化,即便工作很卖力,但总也看不到成绩。
职业规划后,她了解到“内向性格做不好销售”是一种限制性思维,申请转岗做销售顾问,在一对一沟通中发挥出自己的共情优势,销售业绩竟然很快做到了第一。
俗语说: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职业发展的很多卡点都是如此,当我们头脑一根筋,行动惯性大时,往往需要专业人士找出症结所在,帮助我们把思想拨回正轨。
3.以职场困顿为窗口,塑造更独立的人格
很多职业发展的问题,其实与工作本身关联不大,反而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人格是否独立相关。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曾经有一份非常喜欢的工作,喜欢它,正是因为能城工作之便全国各地出差,好似“公费旅游”。在异地他乡办公的时间里,我饱尝当地特色美食,也与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工作上的联系。每去一个地方,都能打开一段全新的体验。
两年后,我的工资涨了,职位升了,可我却在筹划离职。而我离职的原因,恰恰是我曾经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出差。
那时我正准备结婚,从独身一人到要组建一个家庭,接下来就要当妈妈。平衡生活,这个我不曾考虑的议题,慢慢升级为我选择一份工作的重要打分项。
与我的经历不同,北漂“大龄女青年”晓雯的压力来自于父母。刚过25周岁的她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薪水高、就业前景良好的代价是996的工作时间。
看到女儿的工作压力这么大,又要固执地坚持漂在北京,晓雯的父母退而求其次,放弃了催她回老家工作的计划,转而催婚。
电话里,他们一遍又一遍对晓雯说,“工作是你自己选的,爸妈也不说什么了,早点谈个男朋友,早点结婚,好歹找个人照顾你可以吧?”
晓雯本不着急结婚,可在父母的夺命连环call下,她还是陷入了焦虑,心想:工作这么忙,让我到哪儿去谈男朋友呢?加班这么多,万一结婚了,我要怎么照顾家庭呢?
带着浓重的焦虑情绪,晓雯进行了职业规划,经过一番梳理后,她发现自己对当下的工作还是很满意,而“结婚”“平衡生活”的需求眼下确实不着急。
咨询后,晓雯没有换工作,而是趁着十一长假回到家,跟爸妈敞开心扉。交流之中,晓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立精神状态。
试想一下,如果晓雯没能通过职业规划理清自身焦虑的真正原因,而是遂了爸妈的愿,早早的、草草的结了婚,未来的发展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很喜欢的一本职业规划书籍《觉醒:把人生设计成你想要的样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完美地诠释了“职业规划”的终极意义——
一个人的职业困惑,不仅是由职业所带来,还有其他因素,如思维方式、内在能量、家庭、文化等。
最后,这些问题的爆发都以职业作为出口:一般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有问题,寻求职业规划师的帮助。
再回到最初的那么问题——
在你眼里,职业规划意味着什么?
你或许有你的答案。
但我想说,职业规划远不止几个测评,一份报告书,以及帮忙找一份工作这么简单!
甚至,一场职业规划咨询能够撬动你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