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都希望把事情做到完美。当我们说一个人完美主义者时,通常情况下都是对他的褒奖。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我们都希望展现出能干、完美的一面。
然而,有不少人想事事做到完美,把自己逼出了焦虑症,却仍旧在职场上表现平平!
为什么追求完美,却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我们对“完美”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理解有了偏差,在其指导下的行为自然无法达到我们原初想达到的目标。
1
完美是否存在?
完美是指完备美好,没有缺陷;换个角度理解,完美是再也没有改善、进步的空间。而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再改善的空间,完美的事物并不存在。
就算某件东西目前看来已经达到极致,貌似是完美的,没有了再提升的空间,但那也只是因为当前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再前进一步,但是将来总有一天它还是能被再度升级。
就像最初人们只能羡慕鸟儿能在天空飞,后来飞机问世,人也能上天了。当时大家认为飞机达到的高度已经是极限,是完美??墒呛罄?,人们不但能上天,还摆脱地球引力飞出了地球飞向太空。
假设有完美的东西存在,但它已经没了进步的空间,那我们追求它还有什么意义?
2
我们所谈论的完美,是在特定场景下能做到的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写出一份自己万分满意的报告,自己觉得完美,但是领导看了不满意,觉得不完美。人与人之间的见识层面不同,观点不同,对完美的标准也是不同。这种状态下,想要兼顾多方的标准要达到完美,很难!
何况外界环境一直在变,可能客户一句话,市场一个小变动,一份完美的计划方案就变得不再适合当下的场景,就变得不完美了。想要达到完美,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当我们在特定场景下,一步一步做到更好,就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了。
3
达到完美标准太艰难,于是衍生出了一个阻碍职场发展的副作用:拖延症。
职场上免不了写计划写方案。当我们想提交一份完美的计划方案,不仅要符合自己和方案接收者对于完美的判断标准,还得兼顾随时可能变动的外界因素,需要考虑方方面面,要做各种准备、收集各种资料,这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大工程。
还没行动呢,就已经被庞大的工作量吓到,单是想想就已经压力山大。
不少人就因为这样而不敢开始,不想太早就承受这压力,于是能拖就拖,拖延症就这么拖出来了。
当拖延成为习惯,当任务总是在最后关头才能完成,是否会让领导觉得该名职员的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若是如此,我们将会错失多少发展机会?
4
完美标准与实际结果的差距,容易让职场人热情与信心遭受打击。
完美,不单自己觉得完美,还要别人也这么觉得才是真的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好不容易克服了拖延症,完成了任务,但是领导不满意,或是执行时部门不愿配合,仍旧不完美。但是想要全部get到领导、部门、公司的所有满意点?这显然不现实,实际和预期总有差距。
当我们付出10分努力追求完美却仍旧不能让人满意,这时工作的激情热情如同被浇下一盆冷水。
很多人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或是干脆自暴自弃,觉得干脆以后就出7、8分力来工作就好,反正结果一样是不完美。如此下去,只能导致个人在职场上得过且过,最终表现平平。
5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完美抛一边,开始做,先完成,然后根据反馈,一步一步去改进,改得更好,再更好,直到卓越。
我们所使用的手机就是这样的。我们都会不定时收到手机通知:系统升级、或是APP更新。
这说明什么?所有手机都是在还不完美的状态下,就被推向市场,后期再根据数据反馈,进行系统升级或是生产更新功能的新一代手机,这样出来的手机会越来越贴合用户的需求。
相反,如果某家公司想把手机做到完美之后再上市,时间上就已经落后别人太多,市场早就被别人瓜分完,而且手机用户习惯是会随时改变的,一款再完美的手机,也无法随时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所谓的完美也只是手机公司自己觉得的完美。
我们工作上也一样,想一次性达到完美几乎不可能,唯有先做,再根据反馈一步一步去改进,终将变得优秀。
我们都应该知道,完美并不存在,达到完美并不实际,过度追求完美极容易导致拖延症的产生,当达不到完美时,将是对我们心性极大的冲击和考验。
别让过分的完美主义束缚住我们的手脚,阻碍我们的发展。我们应该做的,是先完成,再改善,直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