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秦国人。他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攻城七十余座,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还位列之首。
司马迁评价他的时候用了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俗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p>
司马迁为什么会这么评价白起呢?白起的“长”与“短”又分别是什么呢?
我认为,白起这个人,在军事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正是这些,使司马迁认为他“不能救患於诸侯”,造就了他心理上的“错误”。
白起之长——军事。
白起很厉害的了。他对不同地方的攻打能采取相对应适合的计策,韩、赵两国都被他打得七零八落。苏代在离间丞相与白起的时候对白起是这么评价的;“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可见白起在军事方面的造诣有多么高深。
但可笑的是,白起的短处,正是源于他长处。
白起之短——心思谨慎。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把赵括打得落花流水,赵括死后他的军队也随即投降。可这时武安君白起却犯难了,是杀了呢,还是让他们归附秦国?在一阵思考过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就有了“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一事。
这可以称之为白起一生的光荣点,但实际上这是他一生的罪恶。四十万人民的生命,四十万家庭的幸福圆满,在那一刻,彻底化为灰烬。白起在自杀之时想他的罪过,他一直认为在长平之战活埋四十万人是他的死罪?!拔夜痰彼馈3て街?,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p>
其实白起坑杀大军,也是想到之前上党的投降了又反叛了,这次放过他们,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就又会反叛。四十万大军反叛,所带来的损失可不是一点点。于是出于长久从事军事方面所养成的习性,他认为这些人该活埋。而正是这两方面之间的矛盾,使得白起陷入两难境地: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于是白起就按着自己最擅长的来。他最擅长什么?军事啊,所以咯,坑杀是必然的。
白起,一代名将,却不得善终。用司马迁的话概括他是最适合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