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D1】191007
昨晚一边整理房间,一边听着很久以前买了但没听的“改变自己”的会员语音,听到辉哥讲曾国藩和《曾国藩传》,深深地佩服曾国藩的自我精进之路。尤其对书封上的一句slogan印象深刻——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最近正好准备开始一段新生活,于是决定重读一遍此书。
昨晚读了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1、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从小时候到到京城为官,曾国藩的性格经历了“自卑-自信-自卑”的变化。他从小就很自卑,但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但来到京城的翰林院当官后,他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土包子。没怎么读过书,没见过世面,身边优秀的人又太多。
到了藏书丰富的翰林院,曾国藩大开眼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其中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他影响极大。
这本书让曾国藩发现,自己和圣贤人物比起来,自己的视野多么狭隘,境界多么低劣。因此,急于洗刷自己身上的粗鄙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2、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曾国藩反省自己,发现自己身上有3个明显的性格缺陷:
1)浮躁、坐不住
2)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3)“虚伪”,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一边研究理学经典,一边广泛交友,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
三十岁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立功立言立德,万世不朽。
他还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除了做一个圣人,别无选择。
3、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曾国藩以前也写过日记,只是存在 3个问题:
1)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2)记成流水账,一整天的事情就记成一句。
3)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通过向朋友请教,曾国藩重新认识了日记的重要性:
1)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要“研几”,研究每个细节,以此改变自己;
2)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说到的一定要做到;
3)写日记的同时给自己制定每天的日课。
这个习惯,从他开始做的那天起,曾国藩坚持了一生。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曾国藩被当成半个圣人,在今天的史学中有极高地位,被很多人推崇,不是没有理由的。
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事坚持几十年。
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通过他的日记可以看到,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一直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中。
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实现脱胎换骨。
说实话,这一段真的特别鼓舞人心。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推崇曾国藩,其实内心也包含着这样一种信念:平庸如曾国藩也能进行这样脱胎换骨的改造,我们普通人大抵也能。
于是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也学着曾国藩那样,写下自己性格中3个最明显的缺点,立下高远的志向,开始坚持写日记,做日课。
于是便有了今天这篇小文,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