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北大旁听往事——《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柳哲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老北漂”杨沫,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北大情缘。她年轻时,一度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 据说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就是她自己。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小俞的脸白了,她以为道静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挥惺裁??!嗬涞厮担诒贝笈蕴??!?/p>
杨沫,原名杨成业,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她于1995年12月11日在北京谢世。生前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肚啻褐琛肥撬拇碜?。
她的三妹杨成芸,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白杨。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14岁那年,她考进了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过起住校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她除了应付必要的功课以外,全身心倾注阅读中,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家庭瓦解了。母亲把16岁的杨沫强嫁给了一个军官。她毅然反抗这桩包办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学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杨沫的一切供给。
1931年9月初,杨沫去香河教书,就是新结识的北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已是恋恋不舍了。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
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同年夏天,杨沫怀孕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
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生了下来。儿子生下12天后,杨沫把儿子留给奶妈照看,自己坐一辆毛驴车,从乡村回到了北京。没让张中行花一分钱,费一分力,杨沫就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张中行也就很快恢复了对杨沫炽热的爱。
杨沫虽然埋怨他,却还是深深地爱他,原谅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年的下半年,两人在北京沙滩附近的小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杨沫给丈夫做饭、洗衣、缝缝补补,过着失学失业、半饥半饱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她终于从小家庭走出来,走进了大社会。
1933年的除夕夜,杨沫来到了当了演员的小妹白杨的公寓。这个晚上注定是杨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从1931年到1936年,杨沫当过三次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那几年,她多是住在沙滩低矮潮湿的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在北大的旁听。
此时的杨沫,一颗年轻的心全部被共产主义学说吸引去了。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开始拿起笔来参加斗争了。她在1934年3月15日东北救亡总会办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热情很高。
杨沫晚年回忆说,当时她不知深浅,但勇气很足,有空就写,写散文、纪事、报道和短篇小说,用“小慧”的笔名,常向上?!吨辛鳌泛汀洞笸肀ā犯笨缺陡?,发表于1937年的4个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怒涛》写的是女知识青年美真,割舍了小家庭的爱,为大众的幸福,牺牲个人感情投身火热斗争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显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的雏形。这篇小说,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了杨沫早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经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了引人瞩目的大作家。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沈从文北大旁听往事
柳哲
1922年的夏天,沈从文从故乡湘西来到北京求学。1923年秋,他参加了燕大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由于基础差,面试时,一问三不知,结果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甚至把2元报考费也破例退还给了他。
从此,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当时,北大实行开放办学的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求知的社会人士敞开。旁听生不仅可以自由旁听,甚至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而北京别的高校,虽然也有旁听生,却有名额的限制,唯独北大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
在北大,沈从文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沈从文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当时,他一边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边在银闸胡同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没日没夜地伏案写作。这个“乡下人”,虽温良柔弱在外,却顽强倔强于内。他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沈从文不愧为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际,给郁达夫写去了一封求助信。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吹缴虼游木狡鹊纳?,郁达夫不但慷慨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地邀请沈从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的创作。
除郁达夫外,北大的周作人、辜鸿铭等教授,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方面,给予沈从文不少的帮助。在教授们的提携下,沈从文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界的名流,从而一步步跨进了文学圈,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只有小学学历的文学青年沈从文,通过在北大的旁听,不懈的努力,在北大多位教授的无私帮助下,最终成为北大名教授与文学大师,堪称中国文坛与北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