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在调查报告:
如图
在这是哈佛19个被认为1990年度最出色胡毕业生里,只有5人在“退休”时,亦无瑕记录。
本书作者明茨伯格与Joseph Lampel对这19位CEO的表现进行了评价,特别提到了一种往往是致命的倾向,就是追求程式化。
那些成功的MBA们,由于不顾他们的教育留下的扭曲的管理形象而取得成功。而那些失败者则或许是最拿这种形象当真的人。
就是说,太过于使用MBA教学中学到的模板,往往成为了MBA毕业生们的致命弱点。
看《管理者而非MAB》到这里,我再也不想去学MBA了。花那么多钱,还把自己弄坏了。
我更想找找,管理者不是MBA,那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管理者,才是好的管理者?
1、
首先看看MBA的学术结构。
MBA教学里面的知识和方式,自然是有很多前人的经验和总结,也有非常多的科目知识。
如图:
然而光有知识,理论,结构,是无法支撑起管理工作的。
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它将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课程(分析)结合在一起。
如图:
管理更多是一种艺术,建立在“眼光”“远见”“直觉”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帮促行为,而并非控制或者是套用模式。
2、
管理还与管理者是意向有关。
到底管理者是对生意有激情,还是对管理有渴望,导致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如图:
虽说MBA是用来培养未来企业管理者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MBA毕业生是去了咨询业或者投资银行,而非管理。
因为他们大多数倾向于在管理层中谋求职位(战略、规划、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等)富有抽象性的东西,而生产(运作管理)和销售,很少关注。
实际上,脱离了制造和销售,很难让人走向大型企业的领导岗位。
他们并没有在一个地方证明自己,而是从一个公司,移到另一个公司,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他们持续地解决着新问题,而不用面对实施从前那些解决方案时导致的后果。
最后导致了自己最终也没有成功走向管理的道上。
3、
一个学习者的觉悟
不是学了MBA,就能成为管理者了。是否对生意和管理有同样的渴望和激情,才有可能成为管理者。
我不能猜测去读MBA的人的初衷,也许他们是为了成为一个管理者,又或者他们需要这样一些知识作为参考指引。然而,最重要的却不是这些知识。而且他们的心态和坚持实践?;褂衅胶?。
将思考回到自身。
我最近上了非常多的付费课程,现在开始苦恼自己并没有时间很好地掌握领会这些课程的能力。现在这个时代,并不缺课程,不缺知识,有免费的,有低价的,也有高价收费的。这不正和MAB学生们的学习一样吗?
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对学习的规划管理,也是一部分。而且,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做到学习管理,我想引用书中杰伊·康格的结论。分为4部分相互结合:
概念性理解:用一个概念性的部分去理解案例或学习内容。
技能强化: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一种技能,像学习运动一样,需要不断练习。
反?。和ü蠢?,来了解优势和劣势。
个人成长:用个人成长来引发激情和激发想象。
就是说,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最好是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进行,并且用教练或者指导来进行强化。
就是说,学习管理,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且在动态中反馈调整,反复实践。
我这么理解作者说的管理者而非MBA,意思是,并非学习了MBA的静态知识,便能用这些知识来应付管理过程,管理者并非MBA学生。而是一个实践者,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调整。
而支撑这个调整和进步的动力,是管理和经营的激情和景愿。
这么说,管理者是离不开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的。
犹如查理芒格说:
“我经常见到一些并不聪明的人成功,他们甚至也并不十分勤奋。但是他们都是一些热爱学习的“学习机器”;他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比那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智慧。”
管理者不需要是MBA,只要你能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只有实践和学习相结合,才会变成真正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