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养个娃吗? 放!轻!松!”
珊妈的第43篇不严肃报告
你真的会陪孩子过家家嘛?
当他们在“过家家”时,其实在做什么?
珊妹两岁半了,终于开始展露出一些小女孩的样子,比如——喜欢玩过家家。
这位“过家家中毒症患者”,自导自演,自言自语,犹如一位重度人格分裂症患者。
某天,我正吃饭呢,珊妹慢悠悠地走过来说:
“妈妈,我肚子里有个小宝宝?!?/p>
我一口饭差点喷出来,低头一看,她的肚子真的圆鼓鼓的!
我汗颜:说吧,你怀了个什么宝宝?
珊:是小狮子宝宝!
说完,她从裙子底下掏出了一只小狮子玩偶,大喊:我的宝宝生出来了!
哎,等等,她才两岁??!跟哪学来的生宝宝这一套?!
惊讶之余,她认认真真照顾起”宝宝“来。
一会“小厨房”里乒乒乓乓地给他做饭;
一会把他放在“餐椅”上喂他;
一会又加戏,比如,宝宝生病了带他去医院看病、打针;比如,小狮子“宝宝”不听话,她还会双手叉腰教训他。
过家家的时候,珊妹展现出了惊人的人格分裂天赋,一会是“妈妈”,一会是“宝宝”,一会又是“医生”,还当了一阵子“姨姨”,惟妙惟肖,切换自如。
我没吭声儿,就在边上津津有味地看了一个小时。无独有偶,和我妈妈群的闺蜜聊起天来,才发现原来每家都有个沉迷过家家的娃。
孩子为什么都爱过家家?
还记得我们前几周共读的《魔法岁月》吗?里面讲了一个现象:小娃们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
其实过家家,不就是他们的白日梦么?日有所思,白日……有所梦。
有时候,过家家的小娃就像一套神奇的程序,当我们输入语言、画面、场景、知识等信息后,经过这些小脑袋的深度加工,再通过过家家的方式输出。
所以当孩子开始过家家了,说明他们的大脑又升级啦!现在,他们会对至今为止看到的世界进行总结,打乱各种顺序和规则,然后再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里,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身份,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让人“畏惧”的人,也可以是其他发号施令的人。这些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自己的掌控力,带来一种自信感爆棚的感觉。
过家家可以学到什么吗?
现在的教育环境这么焦虑,有些家长连孩子过家家都想着要灌输点什么。
其实他们过家家玩的,都是日常生活呀、书本里看过的东西,纯输出呢~
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变成一个特别唠叨,特别能破坏专注力的家长:在孩子拿起一个东西准备玩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教他这是什么。
还有一些机构设立“儿童职业体验馆”之类的豪华“过家家”场所,目的也是一样:让他们体验不同的职业,让他们学习、吸收新的东西。
说实话,是不是有点想多了?
过家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干啥?
过家家这事儿,娃做主!
家长们需要准备的只是:一个安全的空间、不要打断的时间和各种道具。
道具很简单,随便用家里的东西,更能锻炼想象力,越多越好。
不用担心,你不必事先准备——孩子们会给你分派任务的,绝对不会让你闲着。不过要是你试图把游戏的控制权抢过来,这样孩子就不会自己动脑筋了。
所以,更适合家长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
为什么我会看珊妹一个人玩过家家看一个小时呢?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小妹妹编排的剧情很有爱;另一方面,过家家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她脑中的“世界”,在语言还没发展到能够表达全部心思的阶段,通过这种游戏,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的感受。
比如说,当小狮子宝宝要去医院打针时,她会先演小狮子说:我好怕打针啊,555……然后,她的身份变成了医生,说:不怕不怕,一会儿就好了,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宝宝。接着她又变成了小狮子:打针好痛的,不过打完了还可以吃葡萄干呢~我不会哭了。
这正是我平时对待珊妹摔跤和打针时的做法。
珊妹似乎不怕打针,我一直很怀疑,她到底是真的不怕还是因为什么原因??蠢聪衷诒┞读?,这个小姑娘不是真的勇敢,而是惦记着葡萄干呢!葡萄干就是她的勇气来源。
家长们平时陪伴孩子,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可只有平静心情来聆听,才能观察到他们纤细的感受。
这便是过家家最重要的意义。
文 /珊妈@不严肃育儿
大观家庭特约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请微信联系大观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