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3岁男孩+1岁男孩的妈妈,和孩子读了近3年的绘本,没有觉得自己绘声绘色讲绘本的能力见长,反倒在给1岁多小儿子读绘本故事时,屡屡受挫。
我认真地思考过了,这肯定是我的问题,天赐良缘,我来到了由悦读悦享主办的“林美琴工作坊”,学习绘本共读的多元技巧,也给自己在绘本读写游戏方面扫扫盲。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看绘本,不喜欢看文字?
为什么有的小宝宝一看到绘本,他就爬走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了喜欢绘本,看了很多书,作文又写不好?
这些疑问一抛出来,我傻眼了,是呀!真是这样呀!我给小儿子讲故事,他就是这样的,摇头说不,有时候会爬走。
这是我的人格问题吗?不不不,老师说,这不是技巧本身的问题,是因为创作者为各个年龄层的读者服务,我们家长能做到的,是找对与孩子认知搭配的绘本,因为绘本本身就足够吸引他们,并且,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共读方式,通过读绘本,领略绘本中的阅读之美,让写作成为自在表达的需求。
看到了吧,让写作成为自在表达的需求,这是内驱力的啊,而不是老师让我写篇200字、500字、800字的作文来交作业,咬破笔头也凑不够呀!
幸好我来学习了,以我之前作为故事妈妈对绘本浅浅的“洞见”,着实会让精通绘本的朋友们笑掉大牙,在此,我说说我的认识误区哈,大家拍砖轻一点,我小脑袋瓜子还是蛮嫩的。
先说绘本分为四种:
图画书,有图无字(无字书)、图多字少,图文并茂、图少字多(桥梁书),读绘本的看的是图像,练的是看、听、说、写的能力,是需要循序渐进、量身打造,联结视觉感知与生活经验,通过感官的开启,从一本书中遇见世界。
在此基础上,我发现了自己的四个观念误区:
误区一:绘本选大奖之作就行了?
选绘本要面向孩子的年龄,准确的说是面向孩子的认知,创作者为各个年龄层服务,绘本的确是0-99岁的人都适用,但在当下,此时此刻,这个孩子就是适合这样的绘本。
比如0-3岁的孩子,可以选玩书:洗澡书,布书等。此时,书上的文字,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符号,还在读图时代。而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有更多的元素,有更多生活经验的感官联结,内容更丰富。5-6岁的孩子,处于幼小衔接的阶段,读绘本,是一个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在0-6岁的黄金时期,像食物一样,给合适的食物,一点点逐步滋养,满满的爱和温暖。
对绘本图像的视觉认知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搭配,需要以生活感知为基础去理解图画中的情境。就好比,我的孩子就不喜欢《爱心树》、《活的一百万次的猫》等,还有很多字的书,像《昆虫记》,他也不喜欢。
我们常说,无感无感,对图像无感,就难以进入绘本的世界,读不了图,就更难谈上有语感。
误区二:绘本照读就行了?
不同绘本有不同的共读技巧,需要看图像来确定共读技巧。
哇哇哇,我没读过《绿池白鹅》,光听老师读几句,再从线条、构图、造型方面带我们一起赏析,真是醉了。
说是读绘本,不如说是感受绘本,我在现场,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种美。宁静的、高贵的美!欢乐的、跃动的美!而这本绘本,她在谈品格,谈到欣赏每个人的特质,每个人内在拥有宽广的宇宙。
这样优美散文类的绘本,像故事演奏一般呈现,使用的共读的方式是朗读,一页页的翻开,像大提琴的曲谱,朗读的是字,感受的是绘本的音感。这个过程,图感自然带入语感,语感的韵律,真真切切的谱出了音感。
误区三:绘本好玩就够了?
玩趣绘本是为了发现绘本好玩的一面,为了用绘本去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仅仅是好玩是不够的,不好玩的绘本,就像个静静的美女子,不管你玩不玩我,我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静静的欣赏,她的美,入心的。
误区四:绘本延伸就是唱唱跳跳手工绘画之类?
绘本的世界真的很宽广,说个不恰当的比喻,想要什么,让自己努力成为什么,绘本的读写游戏,是让自己去创作绘本!
当天下午,用了接近一个半小时在做“手工”,过程和资料,完全可以参照林老师的书籍《绘本的读写游戏》。我是个对手工特别晕菜的人,一做手工,我,就,犯困!确实是,同桌可以做证。
但是当同学们一个个上去展示自己创作的“手工”时,我才发现,姐做的不是手工,是绘本,从一页书到四页书到五格书到折叠书,原来竟是根据自己创作的故事,去在我做的书上安排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叙述出来。
噢,我的天哪!说不定,我哪天也能出版一本绘本呢,我知道,早着呢。
我回来后认真的思考了这件事情,看似在做手工,其实是读写游戏。
读的能力来源于阅读各类绘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在领略了图画之美后,就希望把想像的画面变成文字,文字是为想法而服务的,有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写作是顺应内心需求的一种能力??!
老师说,写作文,是做文字的配乐师,从看见到真正的“洞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知道绘本说什么到知道怎么说,把外在向内在的通道,“叮咚”一声打通后,各种感官打开、让感受进来,才会真的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是什么,是有感觉了,才会想到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感觉,如何能受?没有感受,如何能发?干瘪瘪的脑袋也挤不出象牙,就像此时,想把对林老师的课程学习感受写下来,谁档着我,我就跟谁急。
再一次感受到李笑来老师在一次线上主题讲座《让阅读变现的能力》说的,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努力和坚持这两个词,只有,我感兴趣,想做的事,我就要去做,谁挡着我,跟谁急!
认识到自己的误区后,我得寻找正确的做法:
(一)找图感:
绘本不是选大奖之作,也不是好玩就够了,真正的引入赏析一词,从颜色、线条、构图、造型等,感受绘本的节奏、品味作者的创作情感。
林老师以绘本《雨伞》为例,这是一本无字书,从图像赏析来做文字搭配,成为配乐师。
(二)找语感:
绘本不总是照读,现场活学活用了绘本共读的三种技巧:朗读、叙述、讨论。
1、朗读
《绿池白鹅》这样优美的散文诗类的绘本,用的是朗读技巧。
朗读的故事一般是图文并茂,文字有节奏、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朗读绘本,非常注重句群、字群分割,学会断句(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决定每句话之间停留的时间长短),重音、停顿等。
朗读不是为了生动而生动,因为情绪的感觉生动,孩子听的是读故事的人背后的情绪。从音色、音量、音调、音效四个方面考虑练习。此时,我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观念:动作表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爱就够了。
我的确爱孩子,因为,读故事时会传递我的情绪,我的声音就变得很重要,朗读的技巧,确实需要训练。
很简单的例子:这里的花生长得真好!断句不同,意思完全不同,到底是讲“花”还是“花生”呢?
又比如,明天不用上学了,同样的一句话,大声、小声、快、慢,都可以读出背后的快乐忧伤,来判断场景和感受。就像我天天听的果妈阅读,李璇(果妈)里经常对我说,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决定你说的结果的是你说话时背后的语气和态度,你传递了什么,让对方感受到了什么。很多父母说我是为了你好,却可能是以爱为名的绑架。
2、叙述
叙述可以运用故事道具,整合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个生地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发展,就可以画出故事线——起承转合。老师说,每本书都是一座故事山。
以《咕噜咕噜蹦》这样极少字而画面丰富的绘本为例,用的是叙述技巧。叙述是添油加醋,需要考虑场景、角色和情景,使用叙述的可以加对白、旁白、从字到句群,引入修辞。
有了修辞,叙述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比如:加形容词,加对话,加设问句,用排比句、感叹句、用比喻来做意念传递。关于比喻,老师引入一个例子《我想要爱》,大熊说:我……就像心里破了一个大洞一样。
用叙述的方式共读绘本,不受制于书本的字限制,时间安排也可以灵活调度,也可以在预定的时间说故事,根据起承转合来分配合理时间。有条理的叙述,让故事更为流畅,叙述也更聚焦于场景、角色、情节,叙述做的好,写作文很难离题,在不知不觉中,语感对了,一不小心,丰富、精彩的语汇就积累而成。
3、讨论
讨论是锻炼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共读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互动。
以《希望牧场》这本绘本为例??梢越杓庋奶致鄯绞剑?/p>
开头设问:
嘿,你知道什么是养牛人吗?
设身处地:
如果你是养牛人,你会怎么做?
引入发散思考:
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养牛人?责任?情感?生命?还有呢?还有呢?
你觉得养牛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价值判断:
你还认为这个养牛人还要坚持吗?
很多人支持他做这件事,你认为意义是什么?
连养牛人都怀疑,你觉得这有意义吗?
透过这个,你看到了什么?
全局性思考:
养牛人前后的思考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叫希望牧???
真的,我至始至终的就认为,读绘本,就不应该问孩子问题,直到林美琴老师现场演示了一遍用讨论的方法读绘本,我确实有一个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因为大师专家就是对的,而是我感受到了,这样的绘本用讨论的方式读,能更好的传递作者的情感,也帮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绘本,培养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三)积累语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读绘本,要有足够多的量,读一千本绘本,不等于把《我爸爸》读了一千遍就够了。有了图感、找到语感,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语汇就逐步积累出来,遣词造句的能力,真不是什么速成班可得,必须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妙笔生花,必须先积累,积累,就是越多越好,首先,必须合适。
(四)走向写作:
绘本延伸和玩趣绘本的概念引入后,给绘本加上了许多“功效”,称为读写游戏,读是为写,多么精辟又直接。
如果说读绘本积累了足够多的语汇,那么写绘本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把想象力变为现实的结果。从小就能够参与到绘本创作的孩子,长大了,不愁咬破笔头写不出好文章。这本书,称之为工具书,林老师说她可以做几百种读写游戏中的书,每一次带孩子做书,都会是一个兴奋感增长点,因为孩子对未知充满好奇,在创作的过程中,创意和灵感宣泄得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快乐,从心底直到脑门,喜悦自在手口眼鼻,视听嗅味触会告诉自己答案。
我做笔记的方式
稀里哗啦写了这么多,源于回来后看着自己的课堂笔记,写了一个课后总结,这次练习的是曼陀罗思考法,有别于线性思考。给自己画了一个九宫格。
关于做笔记,尝试了方格本,其实也就是觉得大本,好写,还无法练习和感悟到《聪明人用方格本》中的艺术。倒是印象笔记在资料存储搜索方面确实有用。我存了重要的音频:做手工的部分老师的步骤讲解以及同学们上台谈的反馈。
小鲁文化的书目也用图片和PDF文档存起来了,印象笔记能够搜索到文字,确实很强大,这成为了我的战略储备库。
现场的一些照片,我也挑重点的存起来了,我的命名和标签设置,日后检索可能,我不需要在云盘去翻,就可以找到和林老师合影的珍贵照片。
所有这些,都要在3天,最多不超过1个星期全部整理完毕,时间久了,自然会懒得动,手机上的信息,不管是照片还是截图,早已把有用的信息淹没。
记得李参老师说,信息有用的的叫知识,没有用的是垃圾。因为懒惰,很多未经处理的信息,就会变成垃圾。所以,我还是把笔记存档,学习总结成文,这就是我的一种积累过程,以此激励自己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状态。
作者简介:我是在家育儿的小丽丽(微信号liliaitongshu),爱学习,爱干活,爱孩子,爱教育,全职两娃妈,会每天坚持学习线上父母成长课程,也偶尔组织线下亲子活动,会看唯美的儿童剧,也会参加亲子阅读的工作坊,有时,会在绘本馆当义工妈妈,又有时去幼儿园当故事妈妈,享受忙碌的满足,也享受温暖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