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这个词已经快要被说烂了。人际交往中但凡我们对某个人有不好的评价,十有八九就是“这个人情商太低了”,我们在和人相处时如果遇到问题,也大多会说“没办法,我情商太低了?!笨蠢?,我们都不愿意做一个低情商的人,为什么呢?纵观职场,我们发现,那个情商高的人总是能够最快获得老板的赏识。纵观生活场,那个情商高的人行事做人总是能让周围的人都很舒服。判断一个人情商是否高,很大一部分还真的要看和这个人待在一起是否舒服。那情商低的人真的就没救了吗?其实不然。
在进行自救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下这个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情商到底是什么?情商这个词最初是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诺维1990年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也称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当时并未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直到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因此,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戈尔曼在书中提到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将情绪智力扩展为五个主要领域: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简单来说可以是: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认识他人,管理他人。
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做一个高情商的人呢?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中开心,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和身边的家人朋友都能愉快相处。有研究表明在成功人生的决定因素当中,智商最多有20%的贡献率,其余80%由其他因素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商。
说实话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个情商低的人,表现在哪里呢?一是不太注重自己的感受,有点委曲求全,不会Say No。这样的话时间长了自己内心容易有怨言从而造成关系的尴尬。举个例子,之前大学时期有和一位外系的朋友一起来上海借住在亲戚家准备考试,这位朋友有点大大咧咧把我带给亲戚家的吃的都吃光了,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们在去考试的公交车上人很多,座位只有一个,其实我也很累,但让给她坐了,这段路程有点长,而她没有让我坐一会儿的意思,这使我更不舒服了。这种情况下其实我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且表达出来,而不是将所有的不舒服憋在心里,而我其实是个不善于管理面部情绪的一个人,时间长了她也感觉到了,从上?;厝ブ笪颐堑墓叵稻投狭?。其实不太注重自己感受的人一般也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我之前一高中密友就说过我在发现别人的感受这方面领悟力有点差。二是说话比较直接容易伤人,印象很深的一次我的同事应该说也是我的领导说她没用过QQ,我脱口而出:“你out了,地球人都知道QQ”,潜台词就是这个你都不知道。她当时回我:“echo,你说话就像一把剑插到我胸口上?!倍乙惨馐兜秸飧鐾嫘τ械憧耍挥性诤醣鹑说母惺?。三是不善于展示自己的情绪,说的通俗点就是有什么事儿都喜欢挂在脸上,而没有顾忌到身边人的感受。四是不擅长自我激励,有时候容易灰心丧气。比如这次学车,连着挂掉科目二和科目三之后我对教练说下次再不过我就不考了,这通过率太低了。教练说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很深:“你不要想通过率的事情,这和你没关系,你要想着能过。通过率只有1%,你也要想着成为能通过的1%,而不是那没通过的99%,你老是想着不能过,即使通过率是99%,你也有可能是那不能过的1%?!?/p>
这样说来,我好像是个无药可救的人了。好在通过丹尼尔的《情商》这本书我开启了一场自救之旅——如何提高情商。
认识自己,管理自己
按照上面说的情商分为五个方面,其中最首要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当我们认为自己情商低的时候,我们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情商低,又低在哪里。与其用情商低来掩饰自己,不如理解塑造一个人情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作出改变。
和我一样,很多人说自己“情商低”,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少自我认可和接纳,不够自信,自卑感作祟。这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一部分的关系,在我们成长环境中我们可能缺少来自父母的认可和接纳?;蛘咴诔沙す讨性庥龉芏嗖槐蝗峡珊徒幽傻氖录?。如果我们要提升情商,我们首先要认可和接纳自己,去客观的评价某件事情,而不是得出“我不行”的结论。再拿这次学车的经历为例,我要摒弃我可能天生不是开车的料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而是客观的分析这次考试为什么会挂科,一部分原因有外部运气成分,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掌握正确的看点,也许运气无法改变,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看点的方式,勤加练习来提升。
总的来说认识自己,你需要找到自己心中的那颗刺,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你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同时要相信你是可以改变这种认知的。
认识自己意味着你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感受。此时此刻你是开心,还是失落,你是嫉妒,还是虚荣。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只有了解你情绪产生的原因,你才可以改变你的情绪。正如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尼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所说:“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b>
而没有自我情绪意识或者说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述情障碍”——这种人并不是没有感觉,而是他们不会表达,尤其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觉。就像我们身边一些理工男,总是惹得女朋友发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天生不会表达感情。
如果你已经学会观察、识别自己的情绪,恭喜你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就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普通或即时的悲伤 、焦急或愤怒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假以时间和耐心以及有意识的管理,这些情绪通常都会慢慢过去。但如果情绪极度强烈,不加控制,超出了正常范围,他们就会滑向可怕的极端——慢性焦虑、失控的暴怒、抑郁等。假设你在公路上行驶,有辆车超车时差点与你“亲密接触”,情况非常危险,你即时的想法是“疯子”,或者飚一句脏话。接下来如果你还有更多气愤或报复的想法,就会失控。“他差点撞到我,混账东西,我不能轻易饶了他”,于是你有可能加速超车追赶逼停对方,甚至把对方暴打一顿,或者你也有可能将这种怒火发泄到其他司机身上。这种情况很容易引发暴力事件,影响生命安全。假如你对超车的司机抱以宽容的态度,那么愤怒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也许他没注意到我,也许他有很着急的事情,比如要赶去医院?!蹦阌每砣莼蛑辽倏诺男奶雌较⑴?,防止愤怒情绪越演越烈。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得好:“生气总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是出于正当理由。”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家都会有不同成程度的焦虑感,长此以往,有些人甚至患上了轻度抑郁,为了防止变成重度抑郁,我们在早期就要觉察自己的抑郁情绪,静思沉思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想法,有意义的用更加积极的想法去替代我们的消极想法?;蛘呶颐前才牌渌淇斓?、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比如有氧运动、帮助有需要的人。
激励自己
实际上我们有两个大脑,左脑是理性脑,用来思考,右脑是情绪脑,用来感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我们的心理活动。理性心理是我们通常能够意识到的理解模式,具有清醒的意识,会思索,能够进行思考和反思,也就是元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认知系统:冲动,有利,有时没有逻辑可言,即情绪心理,相对应的可以称之为元情绪。
又要说起我这次考科目三的一次经历,每次考试有两次机会,在第一次机会快要结束的时候让我靠边停车我以为我已经过了,语音播报却说我未按照规定减速慢行不合格,我都懵了。第二次机会绕车一周,我竟然车门未关紧然后也忘了检查仪表盘,所以还未开车就又挂了。对我来说这个就是情绪破坏心智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此事情绪脑已经压倒思考脑,甚至导致思考脑瘫痪的证明。所以经常有人说考试尤其是大赛中,比的就是心态,忧虑越多,成绩就会越糟糕。如果你脑子里都是忧虑,就分散了脑子里面用于处理其他信息的心理资源,注意力大大减少。如果能充分的控制忧虑,以此激励自己做好准备,方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对奥林匹克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以及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特质是鼓励自己不断坚持常规训练的能力,以及反挫折的能力——面对挫折满腔热情,持之以恒,这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
所以说乐观的人更容易成功是有道理的,抱着一种强烈的希望,尽管会遇到挫折和阻挠,但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从情商的角度来看,乐观的态度是防止人们遇到困难时失去兴趣、陷入失望或沮丧的缓冲器。乐观的人把失败看成是可以改变的东西,因此下一次他们就会成功。当然前提是现实的乐观主义,盲目的乐观主义将会适得其反。而悲观的人对失败感到愧疚,将其归结为一成不变、无法抗拒的东西。乐观还是悲观,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乐观与希望的基础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的价值观,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直面挑战,也能从失败中复原,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直接应对,而不是担心会出错。持有这种自我效能价值观的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也更有可能体现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哈里·契克森米哈里称之为“心流”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一桩事物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这也是情绪智力的最高境界。想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四个要素:1)有一个定义清晰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2)强大的专注力及严格的自律;3)即时、有益的反?。?)持续反思和完善。
拥有同理心
人是社会性动物,想要和身边的人以一种互相舒服的方式相处,首先我们得拥有同理心——即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这句诗道出了同理心与关怀之间的核心:他人的痛苦即自身的痛苦。与他人感同身受就是关怀他人。马丁·L·霍夫曼曾提出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正是与潜在的受害者感同身受,愿意与之分担困苦,才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帮助他们。而极度没有同理心的人有可能就是反社会分子,就像前段时间在上海世外小学门口持刀杀害两名小学生的嫌疑人,但凡有点同理心,都不会做出这种行为。
认识他人,管理他人——非暴力沟通
在和他人的沟通中,也许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知名美国心理学博士和心理咨询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在他的著作《非暴力沟通》中提到了非暴力沟通(也称为爱的语言)的四要素:首先明了什么是我的观察(对方的行为或情绪),不管是否喜欢,只是客观的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而不加以判断或评论。接着表达我的感受如何,是受伤,害怕,气愤还是开心,喜悦等等。然后说出是哪些需要(价值观、愿望等)导致了我会产生那样的感受。最后为了改善,我的需求是什么。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沟通不畅的问题,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一部分原因有可能是我们给对方贴上了一个标签,他就是那么不讲理,小气或者愚蠢等等,一旦我们给对方贴上了标签,就很难客观的只是针对某件事情去解决,而更多的带有脾气或情绪去处理问题,最终问题也悬而未决。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大家的思维语言是不一样的。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遇到一个来请教孔子问题的人,那人想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四季啊。对方说,不对,明明是三季!双方争吵起来,声音惊动了孔子,孔子观察了一会儿,对那人说:你说得对,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子贡不解,孔子解释说:你看那个人是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所以说大家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读其实是局限在自己所处的环境、眼界或价值观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互扔泥团,每一次扔出去接回来形状都会改变,接收人会用他自己的语言进行解读。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我们以一种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先去仔细聆听对方的语言,这也就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知己解彼。
努力逆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念
我们常常对高情商有一些误解。
高情商就是拍马屁——很多人认为高情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为了赢得他人的爱慕或者好感,社交变色龙会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这估计是对情商最高的误解了。不能否认这些人对于他人心理需求的洞察,但情商里更重要的一条是诚实正直地行事。如果只是做个社交变色龙,也许给别人的印象非常棒,但私底下几乎没有稳定或满意的亲密关系。更健康的模式是在忠于自己与社交技能之间取得平衡,诚实待人,正直行事。这种保持真我的能力,用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对自己忠实”,即不管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行动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都要保持一致。
高情商就是虚情假意——一些人认为,高情商的人应该是能很好隐藏自己情绪,让他人无法读懂的哪些人。其实不然,我们要区分“掩饰”和“管理”这两个词。高情商的人不是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掩饰自己的情绪只能情绪反击更严重。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更愿意去直面自己的情绪,来体会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自己情绪的目的。比如爷爷出于好心,却送了一份糟糕的生日礼物,我们会教导孩子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要微小着向爷爷道谢。而这种教导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示范: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微笑着说谢谢”,却以命令式的口吻而不是亲切地悄悄提醒,孩子就有可能后去截然相反的经验,会皱着眉头,随口对爷爷说“谢谢”。两种情绪表达对爷爷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会高兴即使被误导了;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会由于自相矛盾的信息而感到伤心。包括我自己,也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与人交往时即使说话伤人也要保持真性情,其实情绪表达的规则也是社交礼仪的一个方面,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感受怎样影响他人。得体地运用和遵循情绪表达的规则,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反之就会陷入情绪混乱。情绪感染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微妙的,是一种无声无息、无处不在的人际交流。我们彼此传达和接收情绪,在这条心理的暗涌之中,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意益的。
我希望和大家一样,努力做个高情商的人,让我们职场顺利,家庭幸福。根据戈尔曼的研究,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情商培养十分重要,奠定了一生幸福的基础。所以情商教育越早越好,和我们的学校太关注智力成绩,而不注重情商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在家庭中将这种提升情绪智力的方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导给我们的孩子,有情商的家庭将充满和谐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