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安详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桌上摆着一个沙漏,他不时地摆弄着那个沙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广播里播放着冯志远的光辉事迹,影片就在老人的回忆中不紧不慢地展开。
宁夏的沙漠里,一个孩子对他的家长说:“我要上学呢!”这句话他反复说了好几次,但是他的家长并不理会。冯志远踏上了这片土地,他询问老乡鸣沙中学怎么走,但是老乡指路之后他依然很茫然,毕竟这是一片他从未来过的陌生土地。后来小男孩牵着骆驼来送他去学校,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却也是改变男孩命运的开始。当冯志远从沙丘上滑下来的时刻,他脸上绽放着笑容,我想那是对这片陌生土地的热情,他来到了心目中盼望的想要扎根的土地心中满是喜悦。当他在黄沙上写出男孩的名字“张建华”时,我看到了男孩脸上甚至是眼睛里的变化,我想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吧!男孩冲着冯志远喊:“老师我要上学呢!”想必那一刻两个人心中都洋溢着幸福。
上课点名有三个男孩没来,下课后他去农地里找到了正在烤玉米额学生。他把他们叫到了自己屋子里,没说话,只是倒了一杯水,端了一碗土豆给他们,转身就走了。回来时提着三个人书包,对他们说:“今天的课不补完谁都不准回家?!彼挥兴狄痪渑姥幕?,可是我却感受到了他的威严,看到了他对每一位学生的重视。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作为一名老师就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班里辍学的孩子一天一天在增加。孩子们都是渴望知识,希望好好上学的,可是家境不允许只得妥协。他特别无奈,可是他不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于是他叫张建华、刘宁生、白建国去请两位学生家长来。孩子们哪有什么话语权,怎么可能轻易就将人请得到,又是“偷骆驼”又是强行带走同学,总算是把人给带来了。冯志远拿出孩子们的成绩单,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学,让孩子们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后来这些孩子都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跟他的这份坚持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孩子们相信未来有无限可能,才能激发心底潜藏着的力量。我想他是孩子们的恩人,是他们的救世主。他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具备的知识,他的高尚品德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
我看到的是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在这片条件艰苦的他乡土地上,他一待就是四十二年,无怨无悔,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整个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是真正的春蚕、真正的蜡烛。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老师应该有的样子,也明确了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我看到的是他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批改作业、备课,长期熬夜全然不顾自己的视力一天天下降。即使失明了,他依然坚守岗位。最后倒在三尺讲台上,直到不能再站上讲台,不能再传授学生知识为止。
我看到的是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了同样的关爱,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带着学生去打沙枣,把枣子分给每一个学生吃。他去理发听到升荣卖枣子,不希望学生耽误学习,主动去帮升荣卖枣。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都是他对学生关爱的表现。
我认为评判一个老师成功与否,要看他的学生对他的态度,一个成功的老师必然是受到所有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而冯志远绝对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他的一生都全部奉献给了学生,他的每一个学生对他都是十分尊敬和关心的。他在鸣沙中学被人诬陷和文老师的关系时,学生都向着他,支持他。最后不得已要避嫌离开时,学生们都夹道相送。他调到关帝中学之后,新的学生也很关心他。他带着班上的同学去帮赵升荣家釆枸杞,学生想着枸杞对他的眼睛好。后来他的眼睛完全不行了,在讲课的过程中突然就看不见了。学校劝他回家乡修养,或是去敬老院修养,他放不下这份工作,放不下自己的学生们,不愿意离开,一心想继续教学。当学校领导不同意时,他将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门,学生们就在门口守着他。后来他要去哪里学生就搀扶着他去,学生成为了他的眼睛,成为了他的拐杖。他的生活也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吃饭时他给学生讲《鸿门宴》的故事,学生们趁机把自己碗里的菜都夹给他。他后来晕倒住院时,以前的学生都不远万里请假回来看望他,照顾他。这样浓厚的师生情谊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带给我的是触动,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结束部分带给我的则是深深的感动。他的学生帮他整理书籍时,回忆起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矫正云的读音(yun)和(yong),送自己珍惜的钢笔等等。这些记忆也许是他们这一生都无法忘怀的。
在他出院之后学校派车送他回家乡,他靠着车窗,尽管眼睛什么都看不见,可是却一直凝望着窗外。这片土地承载了他的热血和生命,他必定是不舍的。当学校演播厅里坐着满满的学生时,我感到震撼。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老师。可是我认为他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了,他所做的这一切早就足够了。的确,他这一生愧对家人,没有陪伴在家人身旁。我想他的家人怕是不能理解他,也不能原谅他。等他回到家乡后,和家人的关系不会多亲密,毕竟离家四十多年,聚少离多。如果我有和他对话的机会,我一定要问他:“你觉得这一生值得吗?”当然,我能预料到他的回答。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黄河涛声激荡着我的情怀,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庇捌嵛彩彼恼舛味腊孜抟墒亲畲蚨业?,这算是他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从中我知道了他从未后悔。
学生们送他走出沙漠的时候,他蹲下来捧了一抔黄沙,说他听见了沙子的响声。这个片段让我几乎热泪盈眶。他第一次来时说他听不见沙子的响声,那时候对这片土地来说,他是一个外人。而当他离开的时候,他的生命早已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了,他已经是一个“本地人”了。我想到影片开头的沙漏,里面的沙一定是他从宁夏捧回来。
“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蔼,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逼驳母枨运目谖抢唇彩?,听着催人泪下,果然音乐的力量是直击人心的。
这部电影是改编的,当了解了真实的故事之后,觉得电影艺术还是将很多东西美化了,真正的冯志远晚年生活是更加凄惨的。
尽管冯志远的行为很高尚,很让人尊敬,但是我却并不希望成为和他一样无私奉献的老师。当无私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与自私没有什么区别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我看来,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我们应该用尽全力去回报,多陪伴父母,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我注定无法像他一样舍下一切,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
但是不可否认,在如何做好一位老师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向他学习的,他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社会就是缺什么就大力提倡什么,正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上存在众多缺少师德的老师,所以我们才要好好学习如何当一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老师。他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像他一样当一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