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大耍,就像刚过完红白大事一样。人们的劲头也松驰许多了,这就好比在猪尿泡上戳了一刀子,"哧"……气总算是放了。但事后到处都像乱麻一般。需要收拾一番。
经过两天的择号,整理,归类,社火衣折叠得整整齐齐,什么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这是有一定的规矩。他们又在衣服里面夹上樟脑丸,以防虫蛀。然后垫上一层纸,再一一装箱入柜。
过了两天后,社火局主要的负责人员(社火头及社火局的成员)全体出动。他们开着车,拉上锣鼓跷跋及敲家伙的人,带上四样礼品:烟,酒,糕点,还有一样食品,凑成小四色。然后,一个村子,挨着一个村子地去谢社。感谢这些社的顷力相助?!挥姓庑┥绲拇罅π?,我们的社火也耍不好这次社火。
谢社的人,见了对方,客客气气地说着感谢他们的话:"区区小礼,不成敬意。自古道,人熟理不熟,瓜籽不饱尽人心"。
这些社的社火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村里的名人。这些村的社火头,他们经常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礼熟人不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的。
谢社的人,每到一个村子,便使劲地敲着锣,打着鼓,表示着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方也搬出锣鼓家伙,两厢合在一处,同时敲了一阵,表示共同祝贺!
听到热闹的锣鼓声,人们就知道社火局里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有的妇女慌懂张张地跑着,从自个的屋里出来了看热闹。也有的妇女怀里抱着正在吃奶,或不会走路的小孩,还有的一只手拖着小孩跑。也有老六七十岁的老人围拢来,他们把锣鼓队团团围住。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礼尚往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为我们帮了忙,出了力,我们理应致谢。一天的时间,要把这些社全部走完,得花整整一天的时间。要到天麻擦黑,才能赶回去。在每个社里不敢多留一会儿。只能在每个社稍微停留一下。留下了礼品,让他们代发给群众,说着,又继续向前走去。
谢社的人在前面走着,被谢的社紧随其后,似有难解难分之情。他们敲锣打鼓地欢送谢社的车辆从村子里向外而去。
下一个村的人,早就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声,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定是谢社的来了。不一会,锣鼓声越来越清晰,离他们的方向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大。终于看到了谢社的车辆,由远而近,车上的门旗上"布村中社"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分外眼熟。他一眼认出了车上坐着的社火头。
"听见锣鼓声,就知道是你们来了??斓轿堇锖人?!"
锣鼓之声,震耳欲聋。在锣鼓的跟前,人们说话根本听不到,只能看到嘴形。要让对方听到,必须向他们喊话。
谢社的车开进了村,和众人一一打着招呼,点头示意。万变不离其踪,这些老人,有的十几年不见了,但社火头还都能认得。因为他是公众人物。尽管面容变老了,但是从大体的伦廓中还认得出来。——这是大个子哥,当年,还给我们装过社火。——那不是"无事忙"?几年不见,老多了,耳也背了,腰也弯下了,行动不便了。
一会儿,社火头和众人拿出礼品,放在社火局,嘴上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的话,稍停片刻,便起身告辞道:"本应该咱弟只俩坐下好好聊聊,无奈,走的地方很多,天黑时,还要赶着回去。不敢久留,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