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大英赛的结束,悬着的心终于尘埃落定。压在心尖的事儿,一定要有一个结束的节点,不论结果好与坏。
手机设置了免打扰,睡前打开手机,有两个未接电话。已经到了十一点,妈妈估计正在酣眠中,明天再打。
次日一觉醒来,看到妹妹发的消息:你怎么不接妈妈电话,你生妈妈的气了吗。我有一种道不明的感觉,原来被我忽视的背后隐匿着妈妈的小心翼翼。
那晚刚回宿舍,七点,看到了来电提醒,我拨开房间的灯。
“喂,妈妈?!?/p>
于是,我们从微色的夜空聊到了墨色,楼下的篮球声格外诱人,与地面的撞击仿佛甩出了体内的毒素,一个小时的酣畅淋漓换来整晚的酣眠,真是一场两全其美的买卖。
远在异乡,消息成了稀有品。曾经夸夸其谈的微信群早已隐退,每到年底我都会清理一波人,不是存在过节,单纯想要简化圈子,复杂的关系对我来说很沉重。
八月长安在《时间的女儿》中写道:我们心知肚明,聊天需要太多的背景介绍,我们都太懒了。
懒到打字都成了一种负担,也逐渐习惯无人问津的日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拍照,一个人追梦,一个人减肥……
与人产生羁绊是一件需要负责的事情,我们都是佛性的人,相信随遇而安胜过安排。
准备把老家的房子装修一下,妈妈一如既往地反对:你们以后还会回来住吗?年轻人谁愿意在村里待着。
“我会回去的,况且不管我回不回去,老家一定要装修,你和爸爸两个人也要住啊?!?/p>
“都活不了几十年?!?/p>
”你总觉得把钱放银行卡里踏实,挣钱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没了再挣呗?!?/p>
”等啥时候有时间去问问街头的那家怎么装修的?!?/p>
挂断电话后,脑海中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从来没有想过给女儿准备房子?
《伍尔夫阅读课》的书签上印着一句话:一个人能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在这句话之前,还有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女性要写小说,需要有钱和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写小说和有钱有房子的关系是什么?
在成为小说家之前,伍尔夫写过信封地址,做过裁缝,教小孩子认字,每个月挣几个英镑。因为和姨妈同名,姨妈去世后,将遗产留给伍尔夫,为此每个月拥有五百英镑的收入,因而能心无旁骛地写作,去思考,研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困境。
上高中时,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写作业的时候没有妈妈在旁边监督,玩手机也不会产生一种小偷的心虚感,和男生发消息到很晚也不担心……
这种“以我的房间”命名的安全感让我伏案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也熬夜通宵刷了无数个影片,望着清澈的月夜,我对着星星说了很多话。
一间自己的房间,意味着安全,自由,顺遂自己的内心。正如封面所言,一个人能够成为她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
我是一个被动的人,一旦觉察到犹豫,我便会后退。
再过一个月,发小要结婚了。结婚的消息,是我们问的;要不要伴娘,也是问的。
我曾经幻想过,我一定要见证两个姑娘的人生时刻。
发小说:不要伴娘,剩下一个月要结婚也没啥感觉。
昨天看到一个采访,对方问男生什么时候特别想要结婚?
“二三十岁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小孩子好可爱。不过过了那个时间,好像结婚也无所谓了。对什么东西特别执念的时候,等过了那个点就没那么想要了。”
”95后是最适合结婚的一代人。“这句话在这几年新婚的朋友身上得到了具象化的印证。
一起共事的朋友,去年领证,和男友回家创业,不爱出镜的她,婚后多了很多旅游的正面照,阳光洒在她脸上,眼里的笑意浅浅;
大学的朋友在工作两年后回家结婚生子,从少有的朋友圈动态中不难发现,青春洋溢的少女已转变为妈妈,生活总是在潜移默化地装扮着我们的容颜,无论是苹果肌还是鱼尾纹,都是岁月的痕迹;
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大学同学,对象是一起读研的师长,从校园到家庭,她们将幸福一路延续……
在某种程度上,她们的幸福在慢慢消减我对婚姻的恐惧。
看到身边的人幸福,自己也会深受鼓舞。这鼓舞,或许是藏着一种“我也可以”的暗示,或许是对整个环境的乐观畅想,或许是颠覆旧有的成长环境重塑价值观。
??
在夏日,什么都变得可爱起来。
昨夜,北京下了一场雨。少雨的北京如同洗了一场三月一度的澡。清晨推开门,绿意盎然,空气中夹杂着草、梧桐还有阳光的味道。
不吃晚饭,每天走一个小时,打半小时篮球,追剧的时候顺便拉伸,脸上的两坨肉也在暗自较劲儿,脸型有了棱角,大腿间的肉肉也在快速摇摆,身体变得轻盈,上下四楼都不在话下。
人褪去重负,上路的步伐会变得轻快且坚定。
足够了解自己,才能掌控自己。这场减肥的长征,我走了三年。经历过节食、断食、暴走12公里以及暴饮暴食,在释怀的那一刻,我终于不再嘴馋。
当我不再需要什么的时候,生命往往就会让我看到答案。很难不说,并不是某一刻突然让事情的转向变好,而是长期的累积达到了质变。
月末,便是25岁的最后一天。也是第一次对生日毫无期待,年龄在我这里只是一个数字,生日的仪式感埋藏在日常的琐碎中,知足的我早已在日常中及时地填饱了味蕾。
26岁,是妈妈结婚的年龄。同样的数字,在妈妈那里,代表着妻子,母亲和程家媳妇;在我这里,没有任何意义,我更在乎每一天该怎么度过。
她们说,二十多岁的光景是人生最好的年华,走过了高考,不是谁的妻子和母亲,只是我们自己。
人生的旅途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在缝隙中呼吸。十一二岁的自由是不被家长约束的畅想,二十岁的自由是背负着责任后的短暂释怀。
我们终将被经历训导,慢慢长大,成熟,接纳不同状态的那个“我”。